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64句精选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64句精选

admin 2023-03-20 01:50 心情说说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1、我在想是星空的美丽和深邃给人震撼并激发人们探求未知的冲动对它了解的越多对它未知的也越多令人不禁赞叹造物的神奇由此而充满敬畏和感恩的情绪这是人们对自然应有的态度统一而良好的道德准则给予群居的人类以最便捷最文明的相处之道它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形成和完善成为人类。

2、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

3、“就自身仅只是知觉,就感觉的感受性而言,人属于感觉世界;就不经过感觉直接达到意识,就他的纯粹能动性而言,人属于理智世界。对于这一世界,我们还没有更多的知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4、那头上的星空就是现实世界,心中的道德律,就属于价值世界。

5、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6、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

7、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

8、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存在主义七大哲学家

9、-2“Two things fill the heart with renewed and increasing awe and reverence the more often and the more steadily that they are meditated on:the starry skie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inside me.”

10、康德百科~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11、大概七八年前,在我刚刚接触哲学的时候,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12、恒有二者,余畏敬焉。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李泽厚先生)

13、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14、李秋零汉译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15、定言命令在它的第一个,并且最出名的版本中被视为普遍化公式(1):“只依照那些你想让其成为普遍性法则的原则做事。”比如说,有人也许会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好目的而说谎,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原则或者主观规则,那他就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主观原则了,看一下他是否愿意让每个人都承认该原则为客观原则。有一个测验是这样的:“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会怎么样?”康德说,这样的话结果肯定是否定的。即使可以根据这一准则保护他人生活,谎言也不是可以普遍化的规则。没人会让每个人为了好目的而说谎,否则真相信条或者谎言禁令就会自相矛盾,进而失去作用:我们应该,同时也不应该说实话。如果每个人都必须被其他人以为,所说的或者所承诺的可能与所认为的和想做的恰恰相反,那人与人之间再也没有信任了。相互的、共同的行为所必需的信任关系将被摧毁。同时我们也辜负了人类的尊严和自尊——继续道德行为,借此脱离“动物性”。

16、康德认为,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17、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18、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19、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20、我读到这句话首先引发了思考为什么康德对星空与道德准则会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呢

2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22、出处:《实践理性批判》(KritikderpraktischenVernunft)

23、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24、不管上面这个情况是说实话比较好还是说谎话更合适,康德的论据都是考虑可能性所必需的,考虑的结果中的权衡绝不能被承认。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一直藏身于阿姆斯特丹的一座房子里,多亏保护她的人的“谎言”,她幸运地存活了下来,直到被背叛,被盖世太保发现,再被送进集中营,最终被害。“仁爱”首先保护了安妮,而不是“真相之爱”,如果没有其他人的背叛,她甚至也许可以活下来。但这两种可能性,真相或者谎言,都没有确定的可能性好处。无论如何,出于爱而经过深思熟虑的礼节性谎言已经竭尽所能地帮助了安妮,而对真相的绝对的爱却必须无情地接受她很快被发现和被害的可能。

25、这段文字摘自《实践理性批判》中《结语》一章,用言简意赅的形式囊括了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对人类的遗愿。在康德逝世100周年时,这段话的第一句被刻在了国王山城堡的纪念碑上。1945年,这块纪念碑不翼而飞。1994年在加里宁格勒重新刻制了双语纪念碑。康德关于人类“价值”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成了1948年联合国编撰《普世人权宣言》的基础。该《宣言》在序言里写道:“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显而易见,长久以来,人权尚未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而且在东西方或者说欧洲和亚洲思想中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并且欠缺补充。比如,女性权利、自然权利还有人类义务。特别是他的普世有效性仍然受争议。我们应该自我理解成个体,坚持自己的利益,还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将个人附属于其下?有人说,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人类图像让人类的价值和尊严更加受到威胁,但也有人说,它们最终被置于实际的基础之上。那么,适用于所有人的“内心的道德法则”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又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康德主张的人类自我理解作为联合国的全球共同生存法则的基础,真的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吗?

26、图/伊朗摄影师HosseinZare超现实作品

27、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仰望星空~的出处指的是要敬畏星空和道德

28、天上星空和道德律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29、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一般指伊曼努尔·康德(拉脱维亚裔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

30、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 ——康德

31、所以总结一下,康德的人本人类哲学在许多层面造成了痛苦。如果指望康德哲学可以证明“内心的道德信条”和个体的绝对价值,那我们肯定要失望了。恰好相反,康德抽走了我们可能都期望的可作为支柱的论据。我们既不能以经验也不能以形而上来证明人本人类图像。康德认为,不如说是取决于我们的“存在”的自由、个人决定,对“内心的道德法则”不断重新感受,不断感到与日俱增的“惊奇和敬畏”。就像康德自己说的那样,他的哲学尤其刺痛了教条形而上学者和经验主义学派,他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基本假设是没有根据的,见证自己被迫痛苦改变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的证据和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与其支持者的“形而上教条主义”的主张不同,我们以空间-时间经验为基础的理性无法奢求认知“上帝,自由和不朽”。因此康德非常明确:“人类的理性如果单纯使用毫无成就,那就是耻辱。”可是,如果我们想要被理解为行为自由,不受此观点的感官世界约束的个体,那就意味着“自由的概念对所有经验主义者都是冲击的石头”,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所有自然主义者来说是这样。我们的举止虽然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但是我们的行为却以道德准则为导向。康德驳斥形而上的理性认知,他还论证我们由于实际意愿,相对于经验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更有能力自由及道德,意思是这抵御了空洞而混乱的臆想,同时也强化了每个人理性意愿中的自信。针对学院学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最后说:“难道你们要求的是一种(正是!)和所有人有关的认知?这种认知已超越共同理智,你们只能从哲学家处发现。”

32、什么是明智的策略?是多面手,还是一招制敌?

33、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

34、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35、对康德人本人类图像的第二个抨击,是大脑研究造成的结果。这个抨击同时也反驳了联合国。根据这些研究,我们意愿决断和做决定的大脑过程是一样的。如果这是正确的,不仅是康德的实践自主哲学被推翻,我们日常行为和法律行为中预设的人类自主性也被否定了。自主性是幻想,可以慰藉我们必须要割舍的自我价值感。道德-法律信条和认可知识外在的刺激因素,决定我们的脑电波。这些信条和认可的发明者也同样靠脑电波或者基因决定的动力而确定自己的行为。最近几年热议的李贝特实验是否可以证明这一推测,还有待检验。

36、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37、“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海涅

38、中文翻译: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39、即使有这些“对人类图像的攻击”,即使康德怀疑自己的认识论,作为自主个人的我们人类,还是可以被拯救的。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虽然反驳了传统形而上的期望不能实现的说法,却认为人类的自主性理论上是可以证明的。恰恰相反,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尝试重新证明人类的自主。如果区分理性的这两种形式,即理论上的理性和实际上的理性,就可以解释康德拒绝和重新接受形而上的矛盾了。那么,实际上的理性对我们人本的人类图像有什么贡献呢?康德作为物理学家,一方面坚信,我们完全受控于自然法则,另一方面又自认为可以用理性的论点来证明,我们原则上有能力根据道德准则自主展开新的行为链。康德认为,人属于“两个世界”,既属于“感官世界”,又属于“思维世界”。

40、但是,康德的公式(2)还需要在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解释。第康德提到了绝对值得重视的“人性”,借此要求行为不仅不能将其他人,也不能将自己工具化,例如出于贪钱而背叛无辜的被害人,从而得到报酬。这样的话就不仅是为了自己不合法的目的去利用他人,更是违背了自己的尊严,把自己作为达到不合法目的的帮凶或者工具,个人或者“人性”被贬为工具。第因为康德还附加说明了“同时”和“绝不能只是”,这允许我们必须互相视为“工具”而加以利用。比如,在工作关系中,我们肯定是互相尊重对方的,或者说他已经把这个当作事实承认了。比如,在双方合理的利益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售货员和顾客的角色上将对方当作工具利用,只要我们双方互相尊重,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滥用。定言命令是我们意愿的表达,我们在一个充满人类尊严的社会生存,在这里,大家会考虑每个人的合法利益。定言命令不是利用这种社会的工具,而是以它自己为前提。这种合法利益在细节上的组成部分,康德并没有详细定义。举个例子,联合国声明的人权和德国基本法尝试着将康德的合乎人性尊严的利益用法律的方式来认定和加以保护,如最低生存所需、良知、宗教自由、自由发展个性、性自主认同、平等和财产权等。

41、                    —ImmanuelKant

42、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43、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

44、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45、“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段话的理解:

46、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

47、我不可以把这二者当做遮蔽在黑暗中的或者在越界的东西中的,而在我的视野之外去寻求和纯然猜测它们;我看到它们在我眼前,并把它们直接与对我的实存的意识联结起来。前者从我在外部感官世界中所占有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处于其中的联结扩展到具有世界之上的世界、星系组成的星系的无垠范围,此外还扩展到它们的周期性运动及其开始和延续的无限时间。

48、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 ——戈达德

49、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后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50、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是哪位大家翻译的,或许是晚清民国时代那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大师们翻的吧。

51、初识康德,我便被康德的这句话所打动。那灿烂的星空中,有行星,有恒星,有星云,有星系,有黑洞,质量可以大到无可想象,温度可以高到无可想象,我这个脆弱的生命、有形的身躯相对这浩瀚的宇宙,该如何自处?宇宙又有多少秘密我不曾知晓?对于星空,除了敬畏,我别无选择。而在这人世间,人性如此复杂。正义是什么?理想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时常就迷了路。

52、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53、在后台回复“晚安”,每日送你一句箴言,伴你入眠!

54、李泽厚、陈明:《浮生论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01页。

55、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

56、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57、同样的,每一个微尘内部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大小、边际)!

58、为了给定言命令的绝对适用性进行立论,康德从位于“天堂”和“人间”中间的一个调节位置入手,援引了“无法否认”的“理性事实”。定言命令既不能以源自经验的(“人间”),也不能以宗教的,又或者形而上的信条(“天堂”)来证明,而“只能靠理智来感觉”(参见上文引用)。我们可以这样反驳康德,即我们所有人能够实际感觉到道德信条的东西是非常有问题的。康德自己也在多处援引,引申而来“共同的人类理性”,并没有对定言命令进行明确的表达:“这里也许很容易说明,就好像手中拿着指南针,在所有出现的情况中都清楚知晓和区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尽职,什么又是渎职,就像苏格拉底做的那样,只需要让人注意到个人的原则,而不需要教给他们新的知识。”回想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欧悌甫戎篇》,宙斯和其他荷马笔下的天神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反被视为最高道德主管,因此被一致批判(参见第三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说,甚至一个“十岁的孩子”,只要让他看到“正派的人”不因为期望报酬或者害怕惩罚而诋毁无辜的人:“这样的话,我的小听众就会一步步地从单纯的赞同变为钦佩,从钦佩变为惊讶,最终成为最高的崇敬,并且迫切期望,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在他的状态下)。”

59、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60、凭借康德对星空的惊奇,他所期待的可不仅仅是赞同,还必须讶异于无尽宇宙的空洞。因此摧毁“我作为天之骄子的重要性”这种想法就很好理解了。反而,他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却不能顺利地得到认可,他所声称的对他自己和每个人“揭示一种不受动物性和整个感官世界限制的生活”也没有得到多少赞同。纯粹精神世界中的这种“不受动物性和整个感官世界限制的生活”不仅冒犯了形而上-怀疑哲学论,而且听起来更是让今天广为流传的功能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反感。我们作为人类,首先要有所作为,而作为生物,我们只需要跟随我们与生俱来的兴趣就可以,这些似乎对很多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在康德自己的认识论批判哲学看来,“道德法则”和“精神自我”似乎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康德用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就用刚刚的引文来要求形而上,即“感官世界另一面”的认识,他也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里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根据他的学说,我们只能认识到在空间和时间里可体验到的东西。即使康德谨慎地用字遣词,比如他说“内心的道德法则”只有“理性可感觉到”,而不说唯有理性可认识到。康德自己造成的与他的认识论批判哲学的矛盾依然存在。康德整个关于道德能力和自主人类的哲学理论乍看都毫无站得住脚的理论基础。

61、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62、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 ——齐奥尔科夫斯基

63、即使这样,原则上可以捍卫两个公式的必要限制下的定言命令内容,使之不受误解,它普遍立论的问题仍然需要加以解释。康德自己激化了定言命令的立论问题,即它不能通过理论性的理性被证明,因为它不在空间时间经验范畴内,也不能从外在向我们预先确定。不管它是通过神论还是理性的形而上权威理论,又或者通过普遍的自然天性。这两种和人类的自主性相矛盾。康德自己看到,自主性的哲学陷入了怎样的论证困境:“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哲学的棘手境地,这个境地应该保持稳固,不管这个境地是在天堂还是在人间挂在某处,或者被什么保护着。”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