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88句精选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88句精选

admin 2023-04-23 08:49 心情说说

人性本恶的事实论据

1、首先抛开极端情况下的神鬼轮回之说法(例如西藏活佛转世等),一个人出生肯定是一张白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感陌生的,甚至善恶这个概念都不清楚。要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新生儿就和天地意志一般,看到的一切都是没有区别的,他的善恶观,是非观都来自周边的影响。例如父母,例如生活环境,例如接受的教育等…假如所接受的善意大于恶意,那么这个人自然就是善意的,且这个阀值是波动的,受各方面影响,必须去时刻调整,才能保持平衡。(tips:要不然怎会有人前半生老实善良,可某一时刻却要去报复社会,滥杀无辜)

2、有后人论证说,初生婴儿混沌未开,却知道为了自己的食物哭闹,即便是最亲近的母亲,想要分享他手中的东西,都必然会招致他最激烈的反抗。只有后天的教育,才使他同意与人分享。

3、之所以如此,要么是自我修养跟不上职业发展,导致的德不配位;要么是插上翅膀的猪在大风中飞起,便以为自己是雄鹰可以翱翔蓝天。都是人格不统一的表现。

4、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5、另外一个微妙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充斥着伪善。

6、正因为人性本善,人才随时随地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如果掌握要领,正向激发人性,人的道德水准、自觉性、公正度、创造力、解决问题和接受现实的能力等都会大幅提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素质。这就是现代组织管理要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根本原因。

8、欧洲人登陆美国大陆时,把93%的土著都灭了。而二战中的希特勒和斯大林杀了2000万人的生命后,把这称为“清洗”。。。

9、我们都知道,文章的论点是对主题(即议论对象)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且论点要体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其余各段首句和结尾。而文章的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素材。论点和论据是材料作文的核心内容,一篇材料作文在动笔前应该提取观点和论据。那么我们怎么提取和表达观点?又怎么准备论据呢?今天小粉笔以湖北省事业单位的真题作为示范进行梳理。

10、形式服务于内容,跨界服务于论证。平克通过论证所得出的大多数结论,观点清晰,毫不含糊。结果,这让该书在学界引发了巨大争议。自2011年出版至今,围绕该书所产生的争论从未停息。然而,无论如何,这丝毫没有掩盖该书巨大的学术价值。它获得了各界大拿的盛赞,令无数读者感到振奋。该书中文版,前六页选取了各界大拿的赞誉共计29条,可见一斑。这里举第一条为例。比尔·盖茨在其《盖茨笔记》中称赞该书道:“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还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11、理论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人构成的,那么外部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孔子早就说过:“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所以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二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已遥相呼应,而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相信不会是这样的,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另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对这样的真知灼理,至今未能幡然悔悟,这不由让我想起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

12、(点评:恶人不能制定出善法,利用矛盾律,进行二难推理)

13、把人性的本质看作是利己主义的,是西方人普遍持有的观念。

14、斯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科普作家,通过煌煌之作,其志趣绝不仅仅在于向人们讲述人类暴力的故事。作者的野心之巨,试图以人类暴力史作为切入点,采用整体论的方法,运用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从各个侧面论证人类文明何以演化至今,找到减少人类暴力的方法。作者的这一努力类似于,医学家想要探究癌症产生的原因,并得出一系列具有充分解释力的明确结论。毫无疑问,这项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困难,绝非哪个专科医生可以独自胜任。

15、中文版,厚厚两大本。译者为了翻译它,可谓吃尽苦头。在《译后记》中,译者写道:“我的许多老朋友们和新朋友,包括远道来访的朋友,无论他们的专长是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历史学、法学还是生物学、社会学,在这一年中多多少少都受到过我的打扰。”实际上,你完全可以在长长的名单上再加上“心理学”、“哲学”、“文学”、“宗教”等专业领域。译者尚且如此,不难想象,作者研究著述之呕心沥血,更以倍计。

16、所以当我们谈及圣洁,便会联想到特蕾莎修女。20世纪50年代,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为病残、流浪汉和其它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她因此获得了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不过,2013年研究指出特蕾莎修女神圣的名誉可能有些夸大,颇具争议。

17、即便承认向善的努力十分重要,但善又是从哪里来的?平克必须回应这个问题,这对他的整个论证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平克反对道德直觉论,这种论调宣称,人类对是非善恶的评判,主要是靠对行为厌恶与否的直觉来实现的。平克反问道,如果道德直觉是可靠的,那如何解释,今天的人们都反感奴隶制,而以前的人们视奴隶制为天经地义,这些人中包括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也包括《圣经》中的上帝。相反,平克通过论证,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理性在道德进步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旦人们开始明白奴隶制在理性上是错的,人们就会把这种理性认知逐渐转化为感性直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奴隶制是一种恶的观点,就会在人类理念中固化下来,成为人们无需思考的道德直觉。人类对暴力的认知过程同样如此,今天的人们绝不会再把人兽搏斗当作是赏心悦目的娱乐项目。

18、第要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对自己好。对爱你的人好。能爱的时候一定要去爱。

19、“胡医生不仅医术好,医德更令人敬仰(提取论点:坚守良知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和体现)!”有患者在留言簿上这样称赞他。

20、由此,荀子也确认了人性中生而有之的欲望,生而有之的走向争、乱、穷的祸根,也就确认了人性的恶。用现代经济学的话来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那就必然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所有欲望,于是才有了分配的问题,才有了经济学;否则,如果资源是无限的,还要个屁的经济学。而且,荀子认为这些欲望本身一定是不可能自我节制的,他不认为好色、好味这样的欲望会自我控制,而只有通过外界的礼义的约束和教化才有可能变好。

21、尽管这俩事实论据是截然不同的2个背面,可是,孟子和荀子也已表明她们是以分别不同类型的基本角度分析,见到的差异难题;且以此作为根据,所需阐述的目标方向则是一致的——那便是怎样教育人后人“从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人的阐述总体目标并非是相对的反而是相向而行的(关于这一点,实际上后代多的是片面性了解之虑,且多的是人云亦云之嫌)。也就是说,孟子、荀子都是在寻找人们“从善”的路径,但在论述的开端,两人却站在了不同类型的立足点上,孟子的起点是“人之初由言念而性生善”、荀子的起点是“人之初由本能反应而性生恶”。

22、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虚荣心: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省吃俭用、甚至借钱也要买奢侈品;更有人全力打拼,只为在亲友面前显摆、嘚瑟一下。这一切,都是对优越感强烈追求的表现。

23、但如果不得要领,负向激发,也可以让人变成恶魔,如路西法效应。

24、小时候,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游戏机和iPad,大院里的孩子们的娱乐包括捉蚂蚱,碾蚂蚁。最喜欢的就是把蚂蚱的腿揪下来,看他怎样适应残疾的躯体。还喜欢碾蚂蚁,有时候蚂蚁被碾得半死在地上挣扎,或者被水淹得四处乱逃。做为屠杀者的小孩子们,我们当时心里只有快乐,从来没有内疚过。

25、    再后,到了汉代,扬雄便提出人性的善恶混杂的观念,如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也与?”扬雄这一观念,上半节等于是告子思想的变相。下半节引出气和人性善恶的关系,又是孟子思想“志者,气之帅也”的观念。这真是道道地地的善恶混说,好像很有道理,严格推究起来,到底言无所宗。

26、善行是后天的,如果人性本善,罪恶从何而来?

27、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最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28、……是……的根本、关键、基础、核心、前提、保障。

29、小鸟为什么可以被教会它飞呢?人为什么怎么教也不会飞呢?因为人没有飞的本性。人为什么可以被教会行善呢?就是因为人有行善的本性。

30、我方主张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我方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31、夜间,这妇人睡觉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却在半夜,趁着婢女睡着的时候起来,从我身旁把儿子抱去,放在她的怀里;又把她死了的儿子放在我的怀里。第二天早上我起来,要给我的儿子吃奶的时候,发觉他死了。

32、另外,人性善,人性恶,这两种判断,真的水火不容吗?也许在语言层面上是不相容的,因为它们无论如何都是两个互斥的逻辑命题。但在事实层面上,这两者却是统一的。人心是有恻隐之心,但是这不代表人心没有逐利之心,唯一客观的说法是,人心是复杂的。在这个层面上讲,人性本善,同时,人性本恶。

33、每个人生来都同时具有善和恶的特质,两种特质随着人生的进程不断纠结挣扎、此起彼伏,构成了人性的复杂,而恶的特质总是更容易被唤醒。

34、(点评:充分条件推理,目的是想用“反证法”,用“人行恶时不快乐”来证明人性本善,但显然违背充足理由律) 

35、所以,如果你问我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我唯一正确的回答,只能是说:人性是复杂的。在教育孩子、追求理想的时候,我们可以而且应该相信人性向善的可能;而在面对危险、威胁的时候,必须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心,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36、上述论点虽然完全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结论,但感慨先贤伟大之余,不得不面临两个问题:

37、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38、自由,让人类脱离极端意识形态的掌控,学着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了解自身和约束自身,学会自负其责,从错误中不断学习成长。人们可以更加积极大胆地投身入科学研究和财富创造,两者都让人类从征战、侵略转向了自我实现。

39、    讲到希腊哲学,当然不能不追溯苏格拉底(Socrates)的思想。苏氏的生平,正如中国的圣人孔子所说样——“述而不作”。要想研究他的思想学说,必须要从他的高足弟子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中寻找他的线索。苏氏虽未明确讲述人性本来的善恶问题,但在《对话录》中可看出他早期论述的部分思想,似亦主张“人性本善”,如“普罗太哥拉斯”(Protago-ras)篇中的记录,苏氏认为“道德与智慧初无差别,而邪恶系由无知而来。”“正义、节制、勇敢等……无有不同于知识者。”这应当是西方思想史上首次出现的“知德合”的见解。其次《对话录》“曼诺”(Meno)篇中,主要说明“知识由于记忆而来”。由此可见苏氏认为人性本自具有善的真知灼见,本来的真知应该为善,人之所以为恶者,由于没有知识,致使判断错误。这也便是西方哲学重视知识即道德之善行的主要源流。

40、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学家孟子的观点,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观点,故称之为亚圣。

41、很多国人以为“人之初,性本善”代表了儒家思想,所以常说“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奉行人性本善”。但这是近千年前(南宋)的伪儒曲解,其实孔孟都没这么说过。

42、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43、原始人作为我们人类最原始的祖先,他们还不具备现在的人性,他们是完全由自己的天性所支配的。

44、就此而言,平克是一个理性乐观主义者,这与他持有的道德实在论相符。但他绝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没有认为现今世界就很完美,他也没有承诺我们一个绝对和平的未来。实际上,他不可能承诺什么,他不是上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所做的,不过是通过书写,告诉人们:所有关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承诺,都握在我们每一个人手中。人类文明就像携手走悬空索桥,稍一松懈,就可能掉进万丈深渊。

45、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客观实际大致相当,思想和言行的一致性较高时,称为人格统一。反之,自我认知存在分歧,或与客观实际偏差较大时,则称为人格不统一。

46、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获罪,在罗本岛(Robben Island)服刑27年。1990年被释放后,他并没有报复前狱卒们,相反,1994年,他还诚邀白人狱卒克里斯托·布兰德(Christo Brand)出席他的总统就职典礼。

47、因为从1930年代开始,西方的性善论逐渐壮大,并最终推翻了性恶论成为主流。背后的推手是心理学的发展,只不过当时尚未成熟,依然在善恶中纠结,错把向善当做了本善。

48、并未解决问题:无法一以贯之地解释人的行为表现

49、    到了论争末期,荀子直截了当地提出性恶的论据,恰恰与孟子的观念,成为强烈的对照;但要注意孟子与荀子,都是历来公认为战国时代的大儒,只是儒家的分号,并非别处的杂货店。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嚷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根据荀子这一节理论,它与西方文化中的唯物思想、经验学派、机械论者似乎都有相同的观点。但在此,只是指荀子对于性恶说这一观念而言,并非以偏概全,认为荀子的整体思想,都是如此。如要研究荀子通盘思想与学术,必须熟读《荀子》全书方可,切勿因噎废食,顾此失彼。

50、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坚守良知”,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51、人性的底层逻辑:对优越感、成功、人格统一的无尽追求

52、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荀子认为那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不能够通过学习而取得的才是性。而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好利、好色,这是本性。荀子认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利益有着天生的追求,当每个人都顺着好利的追求任其发展的话,就会相互争夺,谁会跟你讲辞让!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美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讲辞让吗?扯淡!

53、尽管每个人对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此,向善之心必然人皆有之。

54、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55、(点评:隐含了必要条件推理:“人性本恶,社会上才会出现恶”。并用图尔明模型,对概念进行了限定) 

56、(点评:如果“善行比比皆是”可以证明“人性本善”,那么“恶行比比皆是”是否可以证明“人性本恶”?违背了充足理由律)

57、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很久,而大概从人类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开始,这就是一个难以确切回答的问题。而今天,我想回到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给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58、(点评:用了类比推理,但有违背同一律的嫌疑:人的本性是指心理属性,不是身体机能的物理属性)

59、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大概是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可到底哪一个说的是对的呢?自古以来这个争论好像就没有停止过,似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说的清楚。甚至引申开来,还纳入了很多语言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里,我不想扩大讨论范围,仅仅就我们日常语言和经验中的善恶来做判断。而首先,回到孟子和荀子那里,看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争什么。

60、明确了写作角度即分论点以后,我们如何来扩充论点呢?运用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呢?

61、何为自私?只为自己打算,罔顾他人利益叫自私,比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那趋利就一定要罔顾他人利益吗?当然不是。更何况,通过利他(比如助人)来体现自身价值,本就是人性追求的一种“利”,难道利他也是自私?

62、读完全书,你会发现,本书可以算是作者的思想自传,书中观点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作者的思想素描图: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古典自由主义者、平权斗士、支持全球化、支持普世价值、支持右翼民主党……

63、1981年5月17日,刺杀事件四天后,教皇公开宽恕了阿克查——并说其实在救护车开往吉米立医院时就原谅了他——1983年,教皇还探望了被判19年的阿克查。探望期间,约翰·保罗握着阿克查的手,当面宽恕了这位差点杀死他的刺客。

64、暴力的减少与理性和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人们就很容易被专制政府和乌合之众带向民粹主义,而这是当代暴力的最大渊薮。

65、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的事情多了,我对于这个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也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66、人性的善恶之争早该结束,因为科学的定论早已有之。但不知为何,国内对此的认知仅局限于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应用领域完全空白。

67、而制定了法律法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并遵守它,这便是向善。由此可见,恶,乃向善的基础,人性是向善的而本性是恶的。

68、人类历史可以说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可见本恶的人性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69、    此外,大家都知道,在西方文化中,如果不从宗教的经典“新旧约”开始研究,根本无法探讨西方文化的渊源所自。《新约》姑且不论,在《旧约》的“创世纪”中,谁也知道神(耶和华)创造了天地以后,又按照他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人。但是,夏娃、亚当偷尝了“伊甸园”中的禁果,如果人性本善,又如何会为不善?虽然它没有提出人性本善本恶的专题,但由“创世纪”中叙述“伊甸园”的番旖旎风光,便已看出人性本善的主旨;如果人性不是本善的,即使修善作义人,也无法返还到原路,钻进窄门,走回上帝的天堂了!由此看来,便可为它下结论:“可怜禁果偷尝后,情欲由来最害人。”对吗?讲到这里为止,人性究竟是善是恶的问题,还没来得及作结论,更没有提出中国文化中道家与佛家有关人性问题的要义,便又引出人欲或性欲是否是恶与罪的问题来了!

70、    至于再把“欲”归纳到男女之间狭义的“爱欲”范围,而且认为“欲”就是罪恶,那是宗教性绝对道德的观念。宋明理学家也袭用了这严肃的面,例如朱熹所说“世人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就是由这严肃人格的观点而出发的。

71、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方式还有很多,掌握了机理,就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解释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人性更基础的底层逻辑。

72、鲶鱼效应就是这个原理,此时人和动物的求生、战斗能力是最强的,但思维能力是最差的。所以要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想动武打群架就该激发,想动脑做事就要避免。

73、这种现象说明,一定是切入角度出了问题:善恶是果不是因,并非人性的底层逻辑!所以无法一以贯之地解释人的行为表现。

74、来自天使行动组织(Angel Action)的反抗议者戴着10英尺高的天使翅膀包围了WBC的抗议者们,阻挡他们的视线。还有一个名为机车爱国者卫队(Patriot Guard Riders)的组织提供非暴力保护盾。一般他们只是手举旗帜,团团包围WBC抗议者们。

75、而另一方面,从生物学本能而言,本能是要去掠夺的。成长需要养分,物资需要抢夺,只是从其他人那里抢夺还是大自然还是其他生物那里抢夺而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古话明确了天地之间本就是一个掠夺的过程,哪怕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都是想去融合别的星球来壮大自身。

76、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历史、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77、对成功与优越感的追求,经常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成为人类进步的底层驱动力。

78、但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磨灭恶的本性,而只是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虽然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人是可以对他的人性加以改变,甚至形成伟大的人格的。

79、(点评:运用了反证法,隐藏了必要条件推理“只有人性本恶,世上才会产生恶”。) 

80、1914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造成了近一百万人死亡(多达140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但在圣诞节这天,英军和德军选择了休战。故事的真实性不得而知,某些部分可能也有所夸大。传闻英国士兵躲在战壕中时。

81、读完全书,无论是否同意平克的结论,我相信,至少读者会对他的专业态度和学术精神抱以最深的敬意:中文版全书约1000页,仅注释和参考文献就占了100页,索引占了100页。用功之深,用力之足,令人惊叹。就该书所涉猎的领域而言,每个领域都可谓是一个宏大课题,数本专著都难以概其全貌。而平克所做的就是,对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旁征博引,将其作为论据,贯穿于故事的讲述之中,形成论证过程,最终得出结论。结果,读者发现,往往要读若干本不同领域专业著作才能领会的道理,作者一本书就把它们融会贯通了,且整个讲述过程有理有据,逻辑连贯,清晰易懂。

82、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

83、而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恶,是指欲望的不受理性控制,从而不符合社会主体价值观。善,是指对本能欲望的合理节制而符合社会主体价值观,我仅代表我方陈述我方观点。

84、如果当今人类正处于最和平的盛世,如果这一盛世持续经年,人类天性中的暴力基因会在进化中减少吗?平克援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的结论并不具有信服力。实际上,在平克看来,暴力基因能够改善固然很好,即便不能改善,也无关紧要。解决人类暴力问题,单靠基因的改善,就跟单靠上帝伸出援手一样,忽略了当下人类主观努力的可能性,都是一种命定论。

85、照孟子的说法,仁、义、礼、智源于“四端”,人的本性天生是好的。孟子拿不出更有力的论证。

86、(点评:抓住了正方二辩发言中类比推理的漏洞,利用矛盾律和二难推理批驳对方。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不是一种实质推理,)

87、这个公都子是孟子的学生,而他问孟子的问题其实和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问:如果按照你孟子所讲,人性都是善的,那为什么历史上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暴虐的君王?历史真实的情况,难道不是既有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好人,也有商纣王那样的坏人吗?按照这个事实,应该说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人性可以善也可以恶吧?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