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77句精选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77句精选

admin 2023-04-19 09:08 心情说说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1、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还为他盖了孔府,孔庙,大成殿和孔林,这几个地方。

2、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3、(1)论语》中未见“先教”“教化”两词。这两词、两说都出自《荀子》,其中“先教”一见,“教化”八见,“政教”八见,“法教”一见。两说都溯源于《论语》《孟子》。陈桂生《孔子授业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1154-158页。

4、(3)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

5、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中的相同之处在教育作用上都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

6、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7、(6)孔子的教学思想。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的传统,提出他的“六艺”的教育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由博返约等等。

8、儒家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以“仁”核心,“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

9、“仁者爱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

10、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1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因材施教”。教育要针对学生的个性、才能特点和知识兴趣,各因其材而教之。这也就是现代的所谓个性化教育。即以孔门十哲为例,他也不属于同一类型。

13、     孔子强调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也就是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他们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取得进步。这一点也是与西方主流的的完形教育理论一致的。孔子竟然在没有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的前提下,在几千年以前,就能提出这样科学先进的教育理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教育家。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l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16、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17、(2)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18、(4)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是一种创举。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9、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0、l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21、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由于后天环境的习染不同和教育的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就是建立在这样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区分,他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意思是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这是他因材施教思想的依据。

22、孔子的教学从不是满堂灌、填鸭式,而是问答式、对话型。整部《论语》,就是他与学生交流的课堂实录。

23、l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4、《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25、其实,如此应对,同孔子言行去从之道相通。如:“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26、关于学者如何应对别人求学求教?荀子的态度更为明确。他应对求学求教,以“言有坛宇,行有防表”为原则。“坛宇”,原指堂基与屋边,引申为说话的界限,“防表”,或指堤防与标志,引申为行为的标准。意思是“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荀子·儒效》)如此原则的缘由,在于言行“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具体表现为“问楛(恶事)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反之,“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荀子·劝学》)。

27、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28、010子适卫,冉有仆……(冉)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子)曰:“教之”。(《子路》)

29、对于孔子思想,大家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关于孔子思想的研究论文一论文摘要:

30、在当时,办一个学校很难,必须通过官府和贵族的教育,才能办学校,但是孔子自己办了私人学校,他接收任何的穷家子弟,只要是孔子教的学生

31、在《论语》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便是给人留下一个夫子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因人而异的印象。即所谓“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例如孔门弟子问“仁”,至少有九人次,却有九个不同的答案。其实,这种情况,至少同《论语》记载中把各个弟子所问之“题”都简化为一个“仁”字相关。

32、     孔子不赞成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确定学什么和怎样学,或者是根据孩子的自身客观条件来判断他值得教育还是不值得教育。教育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

33、l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34、l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5、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36、“中庸文化”。“中庸”主要是强调“善”。“中”乃适合,“庸”乃按照适宜方式做事。“中庸精神”指的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对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37、     孔子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状,来决定教什么。不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东西。这一点,与儒学宗教化以后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38、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中的不同之处教育目的不同

39、l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

40、孔子出生于鲁国,鲁国是个,很讲礼仪的国家到了17岁的孔子,就是礼仪方面的专家了,又过了十几年后,孔子就开始重视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他还亲自整理了《诗经》和《尚书》,孔子他还根据鲁国的历史自定了《春秋》,孔子的学生收集整理了《论语》。

41、第墨子采取了与孔子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学原则。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为己任,他想以上说下教的社会教育手段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赞成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原则。因此,墨子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强说人的态度。他主张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劝教说教,叩则鸣,不叩亦鸣,问则答,不问则讲。

42、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43、陈来先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等。

44、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45、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46、l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47、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

48、不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可能是荀派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学记》作者是谁已难于查考。

49、所谓“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子曰:“仁者,爱人”。可以理解为爱自已、爱亲人、爱朋友、爱他人,也包括爱乡土、爱家园,这种爱甚至延展为普被自然万物。

50、(2)荀子:“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去蔽,即对“相异”的史事,在客观的平视的基础上,分别作出价值判断,不为哪怕是名家的只言片语所惑。

51、020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52、     孔子认为,人和人的智力水平天生就是有差距的。现在基因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那些智力水平有足够的先天优势的人才能被培养成高端人才。这就好比一个直身高只有八十厘米的人,无论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与现在的美国主流教育思想是一致的。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有助于于高端人才的培养。比如美国的基础教育明确地划分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两种模式,孩子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自由选择。

53、(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

54、“教学相长”主要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的相互促进关系。孔子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向受教育者学习,孔子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55、第在职业分工、专业分工的意义上,“教化”原属于治国理政中实施仁政的方略,它既非授业者所为,又乏“教育”的内涵,自然难以归入“教育思想”之列。然而,在职业分工尚不发达的年代,不仅士阶层中尚未形成从政与授业之间硬化的分野,而且当时“教”的内涵较为宽泛与含糊,以致在当时“教”的观念中,“教化”倒不失教育的意义。因为无论是“举善而教不能”,“富”而后“教”,还是教而后兵,教而后刑,都出于对民众的善意,符合“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的精神。

56、     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57、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贵族垄断知识、“学在官府”,受教育者是所谓的“胄子”“国之弟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其矛头直指“学在官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口号,“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是他实行“有教无类”的证明。孔子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则是文武兼备。重视各门课程开设的均衡比例以及各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强调的是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8、(5)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若学者有了丰富的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59、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主张以仁孝治国,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60、关于一个人的心智成长过程,孔子自已曾现身说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短”。

61、在教学设计时,启发诱导非常关键,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借鉴,孔子的启发诱导原则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差异认识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教师须以学生为基础,施教的依据是学生的学,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因而十分强调启发诱导。这一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学习机制。

62、第涉及“教”的章句,多同治国理政的“教化”观念相关。如答季康子(季孙肥)“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之问(0101),“富而后教”(0103),以及教而后兵(0100105)、教而后刑(0107)等“先教”之说。所谓“有教无类”,表示“先教”为普世性的教化主张。

63、l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6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5、《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他们各有特点,各有专长,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66、l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67、《荀子·法行》中载有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的传说,其中子贡的回答是:“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yǐn音隐,正木器)栝(正木器)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如此回答表明出入孔门之人,多为求学求教者,而求学求教者未必限于孔门弟子。因为其中以“病人”和“狂木”作比,如指孔门弟子,岂不是对其同门学友不恭?何况“师”“弟子”为名分,不存在“欲去者不止”的问题,只有一般求学求教者,才来去自由。由此看来,入门求学求教者未必都是入门弟子。问题在于孔子入门弟子同一般求学求教者的区别何在?

68、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详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69、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这是孝悌充分体现。子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70、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71、第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孔子采取了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消极等待态度,对传授学生知识方面,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拱己以待的被动方法。

72、教育思想史研究的前提,在于“思想”何所指,研究存在于对象头脑中的思想如何成为可能,有待研究的“教育思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73、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74、以上是基于现存古籍中语词的分辨。由于现存古籍(包括《论语》)出自战国至汉代学者所传,而非出自元典,故只能说实际情况大致如此。

75、同时,既是理念的,也是情感的,是感性与理性泯化为一的对心灵的洗涤。至高至纯,至善至美。

76、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