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44句精选

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44句精选

admin 2023-04-19 09:08 心情说说

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

1、  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

2、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个批抨揭露了王守仁思想的矛盾,通过东林书院的传播而影响很大。

3、“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

4、  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5、  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王阳明心学精髓四句话)。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也叫“四句教”,是阳明先生哲学的核心思想。

7、勇敢的为自己相信的正义而战,不要做缩头乌龟。不然你活一千年,也不过是一千年的动物。

8、 朋友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扶持,一起努力。如果动不动就打击别人,很容易让他失去做事的兴趣,这样下去,彼此无法共同成长。

9、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10、  “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1、 南大吉说:“良知。”王阳明:“那不就是我经常说的吗?”南大吉称谢而去。过了几天,南大吉又回来了,忏悔自己最近过失好像越来越多了。

12、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3、心学之思|王阳明:人生最通透的活法,小事不聪明,大事不糊涂

14、(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5、这四句教本意是谈学问,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有用、最深刻的道理:世间的矛盾冲突那么多,似乎没有解决完的可能,却并不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并不是道理和真相就是如此,而完全是人自己的问题。是人的心和思维出现了狭隘自大的问题,心和思维的问题解决了,割裂和矛盾就能得到化解和消弭。

16、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17、  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18、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9、为人之道,守住和做好“将心比心”四个字,其实也就足够了。

20、 曾国藩说过:“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21、 整体来看,“无善无恶心之体”是阳明心学的世界观。心是万物的尺度;心即世界;善恶只是一物。“有善有恶意之动”是阳明心学的人生观。人人皆可为尧舜;意志独立方有自尊;内圣外王;不过度,不执著;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知善知恶是良知”是阳明心学的价值观。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为善去恶是格物”是阳明心学的方法论。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事上练就是练心。

22、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23、所以,一个所谓的好人,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可能会因一念之差做出恶事,同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也可能去做好事。

24、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

25、人活着,不论多与少、高与低,还是要有一点崇高的志趣和追求,否则这一辈子就为了钱和现实转,未免也太悲哀了;临终那一天,你确定不会悔恨?

26、  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27、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

28、所以阳明心学四句教的侧重点还是落在安顿自心上的,心不得安顿,之后的一切都谈不上,永远做不彻底。但做本身却是安顿自心的最好方式,王阳明所谓事上磨练。怎么做?王阳明这四句话说白了,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件平实的事:无事时心中少些杂念、但求清静安稳,有事时要明辨其中是非善恶,然后守住自己的良心,并遵从自己的良心去行事为人。

29、这一主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其核心仍然是“致良知”。阳明心学的精髓就是以“良知”为核心价值的道德自觉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包容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精神。

30、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31、两人在天泉桥问王守仁,王守仁解释说,他的教法,本来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

3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33、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34、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阳明先生的一位朋友说:“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其实,私心杂念一出现,我的良知就侦查到了,可总是不能将这些私欲去除。

35、在经历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更坚定,心即理,心外无物。有一次一位学生指着一朵花问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36、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37、  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38、只因这五大句话,不仅全面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五大面向,而且道破了人生的五种终极安顿,定要熟记于心,必是回味不尽。

39、所以这正是最好、最有效的处世之道——没有人会怀疑一个懂得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人,人缘是差的,人际关系是处理不好的。这绝不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深刻道理,能够做到和做好的人,必定有着高明的思想水准和内心涵养。

40、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41、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失去诚信,就失去了朋友之间的信任和温暖,长此以往,只能独自品尝孤独。

42、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

43、说起王阳明心学,许多人听过却没学过,学过却不一定明了。当今社会的快餐式学习节奏,什么都讲一个简单直白。要说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就在于六个字和四句话。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