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王守仁心学十六字22句精选

王守仁心学十六字22句精选

admin 2023-04-14 08:54 心情说说

王守仁心学十六字

1、“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2、所谓心即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理在何处?王的回答是:万物之理与心相通,理在心中,道在心中。正如其所言,“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天之所以与我者,此心也。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此理。心即理也”;

3、物理学中就有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说法,不仅在宇宙中的比重远远大于看得见的物质,作用和主宰性也要远远更大,只是很难观测。(王守仁心学十六字)。

4、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5、其二是如何求理?是非求之于心,学问求之于心,天理求之于心。正如其所言,“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说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出于孔子者乎”。 

6、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7、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

8、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

9、人若著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10、对于如何成圣?朱主张格物致知,学而后知,在一“修”字;阳明主张致知格物,悟而后行,在一“悟”字。朱主张从外出发,寻万事万物之理,而后着之于心,即穷理尽性;阳明主张从心出发,心明而后着于万物,即知行合一。

11、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2、王阳明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就如树的根基好,抽出的枝条、结出的果子就是好的。修养好本心,那么一定会有美好的德行。

13、人都是如此,何况对天地,有感天动地的诚心,才有感应天地的能力。

14、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15、           辰   亥   亥   亥

16、这四句是阳明心学的精华。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善恶知之所以产生,是在面对外物,自己的思想意识活动而产生的。能辨清善恶就是“良知”,行善事、去除恶念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比如面对一把刀,想到行凶便是恶,想到用来切菜做饭便是善。善恶的想法及行为是本心受到外物而产生的,被事物引发的善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还在于自己的本心,心中能明善恶,存善去恶,就能保持心之本体。

17、王阳明与佛教僧侣的故事就很有启发意义,和尚用佛理抑制人心,貌似得道高僧,实则离于本心,王阳明几句问话就把和尚的本心问出来了。

18、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19、 人生的旅途有千百条路,是选择距离较远的平坦大道,还是近在咫尺的崎岖山路,因人而异。“成名成家”固然风光,但绝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心想事成”有时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淡快乐的生活比功成名就更有意义。无论是能力上还是思想上的力所不及,都有可能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知之明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能指导人们量力而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20、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21、5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