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33句精选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33句精选

admin 2023-04-08 01:59 心情说说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

1、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政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

2、绝对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从实体角度来讲,它是唯一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基础,构成它们的内在本质和灵魂;从主体角度来讲,绝对精神又是辩证发展着的。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一切思想、历史都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外部表现。说白了,世间的一切东西,无论物质、精神领域都是绝对精神自己产生和创造的。

3、如前所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外衣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而这层外衣中最为核心的即黑格尔哲学中作为绝对主体的绝对精神,要想拯救辩证法、建构一种新的辩证法,就必须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载体绝对精神进行置换。对于绝对精神,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将其解读为斯宾诺莎的实体,即“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即“形而上地改装了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的“改了装的统一”,即“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人类”,表明了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载体的所指——“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4、 在哲学的评判标准上,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它与自然科学不一样,其评判的标准不是要划分绝对的是非对错,而是看它合理与否。凡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者,即为合理;反之,即为不合理。假如一定要区分是非对错的话,那么,它就是一种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的是非对错观。在自然科学那里,是则是,非则非,二者必居其一。如,2+3=不能等于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不能是185度,等等。但在哲学领域,所有的结论都具有相对性,没有哪一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如,理本论和气本论、经验论和唯理论、性善论和性恶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等等,我们就不能说哪一个派别或观点是完全对的,哪一个派别或观点是完全错的。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大抵也是如此。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等于不要和不能对哲学理论进行评判,而是说这种评判的标准与自然科学不能等同看待。其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以哲学派别论高低,唯物主义者就一定比唯心主义者高明吗?情况往往并非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评价就比费尔巴哈高。二是分析其是否合乎理据,具有理论上的自圆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三是经得起科学发展和生活实践的检验。一种哲学理论的合理与否,不是由某个权威人士的意见来决定的,而要最终诉诸于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是这种社会实践的检验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无限的过程。例如,古代哲学家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具体物质,这种观点不仅被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否证,而且其探讨的问题也被纳入到自然科学中去了,只是其中所包含的从自然界出发来寻求其变化发展规律的思想被后来的哲学所继承。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念、王守仁关于“心外无物”的命题、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关于民族精神是历史发展支配力量的观点等等,自提出之日起就在不断地接受科学发展和生活实践的检验。应该说,这些思想、观念、观点和命题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然,这些具有无限性的哲学判断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检验中使之更加深化和完善。但这些状况也充分说明了哲学史上的各种派别分化和对峙,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不过是哲学史上众多派别分化的一种类型罢了;而无论何种划分派别类型的方法,都不是判别是非对错的一种绝对标准,只不过是不同哲学派别探讨具有无限性质的宇宙人生问题的一种特有的视角和维度;如果我们简单地套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附会和演绎这种哲学派别分野的话,那么,整个哲学史就会被图解为先进和反动、真理和谬误的内部争史,其中一方代表正确,另一方代表错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这种教条的和独断的理解,显然已完全背离了严肃和客观的科学探讨精神。

5、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

6、斯宾诺莎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那又何来自由可言呢?所谓自由,即“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这种定义,我看只能适用于他所谓的“实体”。在实践上离真正的自由还很远。因为真正的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服从,同时也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而且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其行为一说,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对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根本没有)才可以如此说,现实存在着的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相互作用中。也就是说,斯宾诺莎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所以,他没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走上辩证思维方式的道路。

7、黑格尔自己就曾说过,“尽管柏拉图是理念研究的奠基人和引路人”,但是它“已经不复满足我们现代心灵的更丰富的哲学要求”(《美学》第一卷P27)。

8、马克思认为,我们自己是属于物质的、可以感知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他们看起来是多么超自然,超感觉,它们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也就是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而已。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争论的结论。

9、没有现成起点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的认识活动外,并没有可供认识随时选用的现成的认识方法。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大多数哲学专著中,都习惯于将辩证法归纳为几条规律,然后分别加以阐述。似乎经过这样的学习便能懂得辩证法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不利于理解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因为,这种办法已经把辩证法等同于一种现成的方法了。真正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实践活动中。

10、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本超级晦涩并且大部头的书来做分享呢?

11、我以为,哲学要提供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图景,而必须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图景;而且不是人在其中的生存越来越恶化的世界图景,而是越来越人性化的、即越来越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是要追求没有人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要追求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应该,当然不可能到纯粹独立的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找。这样的王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从中找到什么“应该”。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只有在这里找到的“应该”,它才能既超越于现实,而又能转化为现实。

12、关于理念的内涵逻辑,柏林在《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中对黑格尔有这样的论述:“他把普遍的说成是‘具体的’,他摒弃了实际的科学,因为它处理的是抽象概念,转而宣扬另一种潜在的、完全是更高级的科学,它仍然是普遍性的同时,将使得科学家们(即形而上学家们)能够循着万无一失的步骤推理,一直到达具体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实际情况的核心,完全掌握具体现实的复杂性、完整性和丰富性……黑格尔更进一步地暴露了他那个时代实证主义的夸大其辞的主张,他们将所有的知识都等同于自然科学方法,其最高点是由涵盖全宇宙、能够解释其中一切的概括性命题组成的体系。”一般看来,概念是最抽象的;但黑格尔认识到,概念是最具体的。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统一达成普遍性。普遍性不是抽象的本质,而是“具体事物的本质”,表现为“现实的复杂性、完整性和丰富性”。黑格尔认识到普遍性的现实感和真实性,然而他试图通过“概念性命题组成的体系”(理念的外在形式)把这些现实感和真实性科学化,在思维中把现实纯概念化,一切现实都是自我意识、思维的运动表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在于实现这种颠倒,即“历史的内涵逻辑”对“理念的内涵逻辑”的超越。

13、那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呢?这个问题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这里其实不太好理解,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14、在黑格尔看来,经验知识和经验科学不具备绝对真理的条件首先在于思维和存在的分离。在思维和存在分离的条件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定无法解决,并且还将导致不同存在者之间联系的不可认识。既然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那么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是存在之“上帝”还是思维之“上帝”?如果是存在之“上帝”的话,这将导致无穷追问,陷入神秘主义。黑格尔把新世界比喻为“新生儿”,称拿破仑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时代精神”令黑格尔“心醉神迷”,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精神,统一于思想。对思想的不脱离内容的考察,任何形式逻辑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先天综合判断”无论“先天”还是“综合”都无法满足理性、真理的要求。我们需要一种区别于以往形式逻辑(包括先验逻辑)的逻辑,可以直达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可以呈现思想全貌。由此可见,内涵逻辑并不是关于经验的方法,也不是关于先验的方法,而是关于现实的方法。哲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要求获得思想的整全性。归纳和演绎显然都无法抵达思想的整全性,黑格尔付诸理性直观,其对象就只能是现实。哲学是唯一能够实现理性与现实和解的科学,而一切称之为科学的“具体”科学都是局部的、有限的,只能无限接近真理,而永远“匮乏”。

15、所以,理性主义要用双重含义去看待它,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在根本上毋宁说是自由的、创造的精神,自由的突破和反抗,从原来的状态进到更高级的状态,从低层次的自由进入到高层次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历史。黑格尔的历史理性是很有名的,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是非常深。

16、简单来说,黑格尔对三者关系的讨论,主要是纳入了时间这一因素。黑格尔认为,“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把钥匙”,并且“艺术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很明显,黑格尔并没有把艺术看得至高无上,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艺术还不是心灵的最高形式,唯有哲学才能最终实现它。

17、正如苏联哲学家伊利延科夫指出的,哲学是关于普遍的科学,然而在黑格尔看来,普遍的是思想,而且只能是思想;具体的普遍仅仅作为一个概念而存在,仅仅存在于思想中,绝不存在于“外部现实”中,因此对哲学而言,唯物主义是不可能的。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相反,概念的起源就在于确定现实存在着的本质,以便在思想中重构那些物质现实中的结构。理论抽象必须从历史性现实出发,用思维自身的力量去确证那些历史性现实。关于《资本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原理进行逻辑演绎的基点,马克思自己明确说,是“商品”而不是“价值”或者其他抽象概念。商品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存在的独特形式,恰恰具有真实(具体)的普遍性。萨德-费洛有效地抓住了这一点,指出“新辩证法”最大的缺点在于未能认识:“要求复杂概念从简单概念的矛盾中而来,这并非马克思方法论的唯一特征,亦非最重要的特征。相反,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新概念和新材料为何、如何以及何时被吸收到分析中,以便它变得更丰富、更稳定、更能够重构具体。”

18、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从历史联系上说,它当然来之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实事求是地来考察一下黑格尔是如何提出了系统的辩证法理论的,他又是如何去认定辩证法的基本规定性的,所有这些工作,对我国的哲学界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19、另外,关于我们的思维是否能认识现实世界,有一些哲学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比如康德和休谟,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而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也就是“物自体”。而休谟秉持怀疑主义的思想,对我们认识内容的根本方法“因果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所有的认识基于的因果关系,其实只是一种习惯和想象,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人类知识大厦的根基被动摇了,之前休谟哲学系列里面讲过。

20、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21、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W.F.Hegel)出生于1770年,死于1831年,享年61岁,按当时的标准看也算长寿。他生于德国西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一位小公务员,母亲则在他1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22、在黑格尔哪里,世界的本原当然是精神的,黑格尔认为,我们现实世界中所认为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或者绝对观念。这个绝对精神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存在的,这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23、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

24、马克思曾经写道:“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初看这段马克思的区分,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对立竟是如此简单,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任务也极易完成,只要把观念或思维过程的主体地位转变为物质的主体或本体决定作用,就实现了唯心辩证法向唯物辩证法的改变。我们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和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大概都是这样看待和理解马克思对辩证法的颠倒的。如果问题真的如此简单,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惑,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不能提出和完成这个任务?或者会想,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是否已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要消除这种疑惑,我们必须深思马克思这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即“思维过程”和“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进而追问:黑格尔的辩证法为什么要把思维过程作为独立的主体?人的头脑如何“改造”物质的东西而成为观念?而这两个问题正是旧唯物主义所不能理解和解决的。

25、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出发,还能得出两个重要观点。首先,成功的艺术品是思想与形式的统一。因为在黑格尔看来,美的东西必然是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没有思想的作品,失去了灵魂,是空洞的;深刻的思想找不到恰当的展现形式,同样不能引发共鸣。其次,艺术美是高于自然美的,艺术家通过心灵和创造,呈现出的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意义。

26、首先,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派别自然分化的必然产物。所有哲学派别的本质区分都是由于探索路径和思维取向的不同造成的。由于哲学所面对的是具有无限和终极属性的对象,所以,研究者只能选取一个特定的观测维度和理论路径来切入对象之中,不可能真正全方位、全息式地将其对象置于观测的视野之内。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都必然会自我分化为诸如物质本原论和理念本体论、气本体论和道本体论、唯名论和唯实论、理学和心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唯物论和唯心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和潮流的原因。这种派别和潮流的分化和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过程,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按照个人的主观好恶人为地抬高一个流派而压制其他流派,那么,就会严重地阻碍哲学的正常发展。哲学史的曲折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7、历史性是现实的内在原则。柏林认为,历史构成的现实,并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概念性符号的X光照片”,而是活生生的、充满运动变化的“独特经验的肖像”。之所以是“肖像”而不是“X光照片”,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性构成独特的现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现实都具有唯一性,是独一无二的“肖像”。因此,所谓深入到现实的本质一度当中去,就必然不能停留在“抽象”,而应该继续走向“具体”。“只有把它们置于具体的、有时模糊的,但一直不断的、丰富的、丰满的‘实际生活’——主体间的、可直接认知的经验连续体——的基本结构中才行。”实际生活是主体间的共同创造,是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历史和现实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的。“现实”的人都由“历史”的人规定而来,同时又变成“新的历史”的人;“现实”的社会都由“历史”的社会规定而来,同时又变成“新的历史”的社会。现实极其复杂,呈现出来的现状往往是混沌的、杂乱无章的。所谓对现实的理性直观和本质还原,都只具有理论的应然性,而不具有现实的实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为不自觉和无条件的前提,同时自觉到历史和现实的内在一致性,因而认识到,以历史性切入现实,以现实性切入历史,并且强调,“历史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历史绝不是观念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性和现实性都以物质性的方式呈现,社会现实首先具体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这是唯物史观区别于一切唯心史观的根本点,也是马克思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进而开启《资本论》写作的根本点。历史的内涵逻辑要求深入到事物、历史事实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维度中去,“现实的”与“合理的”辩证统可能性与必然性辩证统一。

28、至于那种认为“唯心必错误”、“唯心必反动”的观点,更是远离历史事实的教条之论。在哲学史上,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反而扮演了社会变革先导的事例比比皆是,如16世纪由马丁·路德发起德国宗教改革,就被恩格斯称之为与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法国革命并列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长期斗争”中的“三次大决战”之一;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学者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在世界观上并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卢梭作为启蒙运动中的激进派在哲学上却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最高形式,在19世纪的德国也“做了政治变革的前导”。而唯物主义者在政治上就不一定代表新兴的进步阶级,如亚里士多德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者,但在政治上却是奴隶主民主制度的反对者和奴隶制度的辩护人;早期的斯多葛派在自然观和认识论上具有较多的唯物主义因素,但其政治观点却代表大奴隶主阶层的利益;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但他却长期与现实政治相脱离,因而并“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诚然,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政治观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一个主张辩证发展观的人,在政治上往往持积极变革的观点,反之,则持落后保守的观点。但一个哲学家对于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与其政治观点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无法推导出“唯物主义在政治上必然进步”、“唯心主义在政治上必然反动”的结论。

29、黑格尔在文科中学所受的教育是熟读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经典,这也形成了他的基本信念:古希腊和罗马是文明的最高典范。毕业后,他进入了神学院。就像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角于连一样,黑格尔对正统神学怀有很深的厌恶,他也从来没有打算成为一名牧师。

30、在以上不完全统计中,虽然我们还没有把名词解释这样的题目算进去,但黑格尔出现的频率已经很吓人了!仔细想想的话,其实这也并不奇怪。

31、恩格斯说,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一定会变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意味着一切现存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一切肯定的存在中都蕴含着否定的方面;肯定中蕴含着否定,否定中蕴含着肯定。这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一切现存的事物都蕴含着矛盾。所以,黑格尔说:“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注:黑格尔:《小逻辑》,第132页。)

32、现在在谈论生产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几乎都要批判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实人类要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进入文明社会,并使这种文明不断取得进步,天人之分的二元对立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把这种二元对立当做究竟至极的便错了。正如黑格尔所说:“认为人类最初的境界是天真无邪和谐和一致的,这种看法,就其认为‘分裂状态’(Entzweiung)是所有人类无法避免的,不是最后安息之所而言,显然是对的。但如果认为这种自然素朴的境界是至善境界,那就不对了。精神不只是直接的素朴的,它本质上包含有曲折的中介的阶段。……在儿童的生活里所看见的谐和乃是自然的赐予,而我们所需返回的谐和应是劳动和精神的教养的收获。”(注:黑格尔:《小逻辑》,第90页。)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