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言必信行必果78句精选

言必信行必果78句精选

admin 2023-04-07 08:44 心情说说

言必信行必果

1、首先考虑的是事情当做不当做,而不是自己的诺,所以孔子把它定义为小人,当然,孔子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小人的意思,他是意思是只是一般人,普通人,不是大人,不是明明德的人。

2、   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月圆是诗,月缺是花,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3、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言必信行必果)。

4、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那么是不是说“言必信,行必果”就不重要了呢?其实不然,孔子还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可以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品德,但是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懂得变通,“唯义所在”。(言必信行必果)。

6、在孔子看来,“行己有耻”“不辱君命”方可算得上“士”;差一点的像怀有孝悌之心的、有着良好口碑的人也还可以算得上士;再退而求其次,那些做人诚信、行动果断的人也还凑合,不过统治者却算不上。

7、出处:唐·李延寿《北史·周本纪》:“背惠怨邻;弃信忘义。”

8、这是一个涉及到孔子思想体系结构与层次的系统化和逻辑化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9、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大人物(或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10、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脱口而出道他要去打劫,因为自己是说到做到的人,所以就去打劫了,是不是觉得他很傻?

11、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承担一定民族使命的人。其次是孝顺父母,服从哥哥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当权者,孔子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孔子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12、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13、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强大到可以战胜美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可是今天的我们,或者那一天的我们,还是中国人吗?一群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按中华传统做事的人所统治的、构成的国家,可以叫做中国吗?如果我们的祖国都已经不是中国,那么到时候实现了统一的到底是什么国家呢?「强国」?

15、在《孟子·离娄下》中“涉及”了这个问题,孟子说:

16、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7、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8、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9、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20、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21、·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2、操场上,开学典礼在富秀华书记和蔡建梅副校长的致辞下拉开帷幕。

23、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 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2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5、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26、这是为领导者背信弃义寻找理论依据吗?显然不是,因为孟子明确说出了为什么不一定言必信、行必果,因为还有一个比信更高的准则:义。义者,宜也,做合适的事,做道义上该做的事。

27、显然,这里的“学”并不是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而是指人生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修炼(学习)”。这是与孔子“学而时习之”之说一脉相承的(详见往期《被误读两千多年的“学而时习之”原来不是说“学习”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不能做“快乐”来理解》和《“学而时习之”为什么不能做“学习”解的终极释义》)。

28、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29、孟子所犯的一个最低级错误,就是没有精确地确认谈话的对象和范围(孔子这里的“士”的含义,类似于今“公务员”群体)问题,所以最终才稀里糊涂地扯上了毫不相干的“大人”和“义”的问题。简单来说,“做人”和“人际交往”中的“信(诚实无欺)”与履行政策和完成使命时的“信(墨守陈规)”是“两码事”。

30、信,从一个人的角度看,调节的是人的言与行的关系,从一个人的外部看,调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不是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本的是人自身的修身,是人的行为是否发自内心(诚于心而形于外),是否符合道义。

31、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32、第孟子这里所说的“大人”,是不是与“小人”相对称的大人。如果是,为什么孟子要在孔子“君子与小人”对举的概念语境中节外生枝而搞出一个“大人”与“小人”的对举呢?这有什么意义吗?换言之,大人、君子与小人三者是什么关系,尤其是大人与君子是什么关系?

33、子贡问:“现在从政的那些人呢?”孔子说:“唉!都是些器量狭小之辈,何足挂齿呀!”

3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35、其实,在儒家经典中有大量对「信」这一品德的赞扬,例如我们熟悉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但我们应该明确「信」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把讲信用视为一种美德,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所谈论的是人和人之间互相承诺之后是否守信的问题。如果我和你说好了晚上八点一起办一场活动,八点钟到了你却没来,我和其他参加活动的人就要花时间等你。我们可能还花钱租了场地,花精力策划了活动,却因为你不守信而白白浪费。最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都习惯这样,我们就办不成任何活动,因为每个人都不敢相信别人的承诺,承诺会到场的人很可能不来,承诺会提供场地的单位也许突然不想提供,那社会就无法合作完成任何互助共赢的事业。因此,不遵守对他人所作出的正式承诺,轻则浪费社会成本,重则深刻地破坏一切社会合作的根基。

36、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

37、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做到“惟义所在”,那么,每个“人”就都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了!那么,孟子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只有“大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

38、《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39、能力:我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了什么技能?(如何做,懂不懂)

40、·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41、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士」呢?在春秋时代,「士」还不像后代是泛指一切知识分子,也可以指贵族中低于大夫的阶层。因此孔子从他们的职业使命和社会地位,描绘了最高的和次高水平的士。当子贡又问「那比这更差的呢?」孔子便说,这类人呢,说过的事就肯定将它实现,想做的事就非要做成,这是一副小人的样子。至于比这更差的,孔子只能「噫」了。

42、  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43、所以,我们先让大家细心体会和咀嚼一下这两段话的含义,然后再开始我们的评述。

44、当孔子逃出后,遇到了魏国军队,孔子马上向魏军打小报告,说哪里有强盗,依靠孔子提供的信息,于是魏军就把强盗抓了。孔子旁边的人听了,就问先生,这样做不对吧,怎么能言尔无信呢,于是,孔子就对弟子们,说了这一句话。

45、根据《2017学年南桥小学开学事宜友情提醒》之要求,每位学生先在“言必信,行必果——20我承诺”海报上郑重签名,许下新一学年的诺言。

46、  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士’了。”

47、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48、这里所说的“孟子为什么走上了歧途”中的“孟子”,实际上包含了像孟子一样没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的“所有人”。这个“所有人”,包括大众和所谓的“学者(古代称为大儒)”在内。

49、·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50、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51、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52、   一伤身体,二伤感情,人与人在出生和去世中都是平等的——哭声中来,哭声中去。千万注意,自己恋恋不舍,而别人早就去意已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事风平浪静;牢骚太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5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54、白话释义:伪装齐国背弃约定、毫无信义可言。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

55、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56、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57、是一个成语。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58、  孔子回答说:“说话可靠有信用,行动起来坚决(言必信,行必果),虽然这种人成不了大器,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59、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60、显然,在孔子眼里,“公务员”队伍中的“第一等”是“德才兼备”的士,第二等是品德好但能力不强的士,第三等则是不懂权变的墨守陈规的士。

61、“赤子之心”一般用于指代纯真善良、自然质朴的婴幼儿心灵,或者是一种充满德性的婴幼儿的心。这大概是源于《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等说法。

62、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已经指出,孔子的仁与义大体上可以对应于老子的道与德。孔子之所以用义取代了老子的徳,完全是出于“自立门户”的需要。所以,理解孔子的义的含义与内容,可以仿照理解老子的德的含义与内容来比照进行。这就意味着,义与徳的核心内涵是它的本体论含义。在它由形上层次进入形下层次的时候,其概念表述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63、这个问题出现在《论语》的《子路》篇中,是孔子在回答子路提问时给出的结论。应该说,自《论语》问世以来,孔子的这个结论就难住了儒学名下的所有“弟子”。

64、硁硁然的意思是浅薄固执,这句话的整体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这样的人,其实不过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并不可取。这里的小人是见识肤浅的意思,并非是如今所指的人格低下的卑鄙小人。

65、另外,「言必信、行必果」还出现在《墨子·兼爱下》。在那里,墨子假想了一个信奉「别」主义(只爱自己家、自己人)的士,和一个信奉「兼」主义(互利互爱,把朋友的家人当作自己的家人)的士。若他们两人同样都「言必信、行必果」,当我们要远行异乡、生死未卜时,会把自己的家人子女托付给那一位朋友呢?显然是托付给那个会把你的家人当自己家人的朋友。同样,有一位信奉「别」主义的君王,另一位是奉行「兼」主义的君王,当你成了难民的时候,你会投奔哪一位的国家呢?显然会去找后者。

66、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终极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67、   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别把问题仍给别人。尊重独立性,不侵犯他人,把自己当自己——珍惜自己,快乐生活。能够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是圣者贤人。

68、ConfuciusbyPatrick,Dribbble

69、《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扩展资料:《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70、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7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72、(出处)战国·孔子《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

73、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74、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7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76、如果说「中国人一向讲求言必信、行必果」,唯一的可能是发言人把「不轨于正义」的游侠看成了全体中国人的代表,而认为孔子、孟子、墨子都不是真正的中国思想吧。司马迁本人为何赞赏游侠,是许多文章中已经讨论过的问题,这里不拟讨论。但发言人理直气壮地把孔子孟子明确反对过的说法戴在「中国人一向」头上,媒体再一阵兴奋地记下来(并且记错了一个重要的字)发表,让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

77、在《论语》中,孔子对与此处所谈之信有关的言论如下(为减少篇幅,省略了所出篇章的加注和“子曰”字样):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