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72句精选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72句精选

admin 2023-03-20 01:53 心情说说

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1、他曾依朱熹“格物致知”之说,坐官署竹园中“取竹格之”,后由于格竹失败而致劳成疾。从此,王阳明由信奉朱熹之学,走向怀疑朱熹之学,成为后来他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契机。

2、这句话是对“心即理”的解释,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起点。

3、中江藤树虽然对王学左派的“良知”学说产生了兴趣,但是他并没有超班照抄,而是选择性地吸取了其中的精华,在这一点上,日本学者的做法确实值得推崇。

4、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5、先说立德,本人以为立德不仅自身德行合符道德礼仪,而且影响大众向善遵道循仪,教化引导愚众开萌,王圣人就是这样的人,比如宦官刘谨弄权乱政,慑于淫威无人杖言,王圣人作为一阶位不高官员,不顾生死,勇敢直言,结果庭扙,发配龙场,在东厂追杀,众人都认为王圣人此却难逃,王圣人用其机智,坚韧的意志,死里逃生,到龙场又速迅融入当时被称蛮夷之民当地百姓中,既悟道诞生阳明心学,又教化当地有姓!当刘谨被诛,王圣人又建功众知能力超群,所有人都以为能得朝庭重用,至少象他父亲王华一样,官拜一品,可小人嫉妒,但王圣人,无诲无怨,续教化民众,服务一方,报效国家,留下我心光明,死在归根途中,这德行即圣人所为!

6、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7、人们被强迫着重复着原始 的行为模式,力求减少紧张,缓解焦虑,压抑不愉快的经验,强迫着重复熟悉的,被潜意识认为是安全的行为。

8、心中要有一股浩然正气。王阳明心学中的修心,修的不仅是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强大,也还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要有浩然正气,要心存利他,而不是只顾自己。心至诚才能行至孝。在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修炼王阳明心学智慧,也不是修成一个孤家寡人,不仅要利他,更要用一颗至诚之心,对父母付出真心实意的爱,真正的为父母尽孝。克己方能成己。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尤其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一味发泄和放纵欲望。欲壑难填,发泄和放纵欲望,就像是长河决堤,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口子,都会冲垮你的人生之堤坝。少一些心机,就会少一些痛苦。王阳明并不反对心机和城府,只是强调要尽量少一些,让自己简单纯粹一些,别心机太重,否则,反而会生出许多无谓的烦扰、担忧、怀疑和恐惧。常快乐便是真功夫。快乐在于心境,而不在于外物,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快乐,这远比外物的获得更重要。王阳明说,快乐只在于心,这其实也就是强调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关键也在于修心,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

9、(解读) 现在的人即是在吃饭的时候,没有其他事情摆在眼前,他们的心仍然忧虑不止,只因为自己的心忙碌惯了,所以收都收不住。

10、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很多学习型平台上都有知识付费。

11、至此,王阳明完成了他哲学体系里认识论的问题。王阳明告诉你,怎么认识这个世界,你才能获得真知真理?要知行合一。

12、这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骑驴找驴,而不知道驴就在自己的身下。我们的心中有良知这个宝藏,却不知道,到处去找,而良知却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像是拥有无限宝藏的乞丐!

13、李世民刚刚即位的时候大赦天下,把死牢里面的犯人都放了出来,让他们回家过年,年后自己回来领死。

14、为了大范围地传播他的心学,他开学堂、建书院,同时写下心学《教约》,要弟子们每日清晨聚集后,扪心自问如下问题:爱亲敬长的心是否有松懈?孝顺父母的行为是否在践行?人际交往中是否有不得当之处?每天是否做了亏心事?如果没有,那就继续,如果有,那就马上要改。

15、良知四句教,体现在实践上用四个字总结,就是“知行合一”。

16、这是石破天惊的颠覆性的观念革命。他第一次提出了“心外无物”这样重大的哲学观点,这与西方大哲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近乎一个意思。

17、随感而应,就是做好当下,不预测未来。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由偶然事件造成的,比如车祸、考试发挥失常、准备还30年房贷,但是突然失业了等等。

18、一位国际阳明学者写给大众的阳明心学普及读本。《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既通俗易懂,又直达精髓。

19、他反身入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反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自立心学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动摇了程朱理学三百年思想统治的根基。

20、王阳明自己也曾自述过:“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挠疲迩,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阙溺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

21、他除了重视开设传统的“读书”课程来发展儿童的智能外,还倡议开设“歌诗”、“习礼”和“考德”等内容。

22、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和研究成果、历经六次阳明遗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冈田先生以心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史料互证,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悟道的心灵轨迹,探讨了王阳明的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其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冈田先生尤其注重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当时真实的内心,并由此补充了许多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

23、在兵部尚书的力挺下,朝廷终于答应了这个有些犯忌讳的要求。

24、在这些人物当中,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5、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第一个“好”,就在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扬弃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学学说,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

26、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僵化和教条化的批评、否定,目的在于重振儒家的伦理道德,使之落到道德实践的实处。所以他把“正人心”作为拯救危机的灵丹妙药。王阳明主张从“格心”入手,加强封建道德教化,唤起人们内在的天德良知,自觉地遵从封建的统治秩序和伦理纲常,从而达到消除明王朝的政治危机和思想危机。

27、王阳明提倡的“良知”说是一个严格的生命体,它包含敏锐的道德感知,也包含道德批判,既有道德的好恶之情,也有道德的法则。

28、王阳明苦思冥想,他终于悟出了,心即理。我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佛洛依德的人性论与王阳明的心学,说的都是人性,一个是人性里不可控制的潜意识左右着人的行为,人的本性是欲望。

29、魏晋清谈有三大特征:谈玄论道,到禅宗更是发展成“徒耗米粮”;本体论,佛教反对本体,基督教主张本体;不认真。参加清谈,认真你就输了。禅宗更是,不认,认你就输了,无论真假。

30、王阳明是世界级大哲,冈田武彦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哲人,两位都是儒家的典范。本书是名家写名家的难得佳作,很值得一读!

31、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32、这样,王阳明完成了他哲学体系中实践论、方法论,最后终结于伦理道德论。

33、“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要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知行合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34、但是,由于我们生活在日趋复杂、竞争动荡的社会群体里,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所以你的知、你的念头在每时每刻都是繁杂多样的,然而你的“行”却只能一个接着一个进行。这个时候你的知行实际上是分离的。

35、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出师门的道友来拜访你,当然是乐乎哉矣!

36、王阳明的心学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最近在这么火?王阳明的心学自从诞生之初就是曲曲折折,他死后没多久基本就蔫儿了。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入关,对王阳明的心学更是不怎么重视,就这样算是断断续续的到了现在。

37、王阳明从34岁开始授徒讲学,直到去世,从事教育、学术活动凡二十多年。他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很大,而且远播海外,弟子门人遍布各地。

38、“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我们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你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这种机会总来找你。况且,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传播心学,让天下人知道圣学法门,相比而言,建功立业就成了副业。”

39、本次传习课堂,不是对于阳明心学进行文字解释,而是直接把阳明教育研究院学习了8年时间提炼出来的心法、路径以及背后用功的方法全部奉献给大家。

40、由“心外无物”出发,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41、黑石集团CEO苏世民新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中坦诚分享了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看看你符合几条?

42、周敦颐开辟的理学先河,借鉴佛道的静修、禅悟等合理成分,提出“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念,由此打破了传统儒学不注重对意识领域开发的弊端,第一次以哲学的强大力量开辟探究本源的世界观,让中国人开始拥有了用“终极追问”的哲学思维去认识世界、探究真理的自我意识。

43、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

44、上根人一旦彻悟本心,所作所为皆出自本心,没有善恶之念,但一切行为都是善的。中下根人虽然见到了本心,但是由于物欲习气的影响,所作所为有善有不善,必须经过一番格物功夫,才能回复本心。

45、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46、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47、责编|左左  审校 | 文平 朗诵 |宋凯强

48、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表演讲时指出:“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的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皆具独立尚武的精神,救四千五百万人于水火,成就大功。”

49、王阳明在禅宗中混了张“大神”的毕业证,然后他深悉禅宗的虚弱,带领禅门人士投奔儒学,收编了大量禅宗教出家人和居士,禅宗教徒纷纷还俗,加入心学。为什么别人听王阳明的?因为禅宗和魏晋清谈只发展到心和识,魏晋清谈是谈着就行,禅宗是参着就行。但是专门有心没用啊,要知行合一。就这一招,儒家和禅宗都看到突破口了,就像电灯突然代替了蜡烛。所以人家跟王阳明走。

50、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51、后来很多中国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就非常关注阳明学。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提出“力行哲学”。蒋介石曾经三次来到贵阳修文,还有留影和题字。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把他的行宫改成“阳明山”,把书房取名为“阳明书屋”,后来又专门建了“阳明大学”。

52、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53、阳明学派的崛起也与王阳明个人的声望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时人所说的:“王公才高学邃,兼资文武,近时名卿,鲜能及之……盖公功名昭揭,不可盖覆。”(《明儒学案》卷十八)

54、王阳明的心学核心就10个字: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让一个人在追求良知的道路上,能够说到、做到,并真正得到。

55、王阳明最近这些年火了。他可能也没想到,五百年后,在中国依然刮起了一股“阳明风”。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被后人尊之为圣人。何为圣人?要立德、立言、立功,缺一不可。阳明先生做到了。

56、我们知道魏晋清谈导致西晋亡国,李煜沉迷于禅宗和文学也导致亡国,那么魏晋清谈究竟有何不良基因?

57、钱德洪是听老师话的乖学生,他认为,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但是人被物欲沾染得久了,就会有善恶之见,所以要为善去恶,正是为了恢复本体的无善无恶。所以四句教是完全正确的。

58、(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59、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60、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61、心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它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来破除“心中贼”。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62、佛洛依德认为,从口误到宗教经验,凡此种种,都深深根植于性本能和攻击的欲望中,潜意识的动机使人们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奴隶,尽管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是,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深嵌在意识之中,人们在不自觉中被潜意识支配自己却全然不知。

63、本书内容全面丰富、权威严谨,是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人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上佳读本。此次新版除修订了原书的部分内容之外,还增加了图文并茂的阳明先生大事年表和珍贵的阳明遗迹图片。

64、《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65、(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66、1934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法文系,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养系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主要著作有《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新解》《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等作品。

67、人生的目标与本性相随,就能够快乐和自由,也能够容易走向成功。否则压力过重,适得其反。知其命随其性,才能活出一个完美的人生。万物本一体,世界在我心,心中充满情理,行为体现良知,才能明白事理。

68、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69、从为人处世的良知论,到知行合一。从心无外物,到内心强大的至高境界,这是最完美的哲学体系。通过致良知,把自己限制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不让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自私自利。

70、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用兵如神的事迹看到,他对付江西土匪、广西民乱和宁王朱宸濠造反没有一次失败,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他在多方面考察和大量资料搜集后,一旦订下战略就绝不更改,这恰好就是“致良知”的理念。

71、心之体,就是良知啊。良知是啥,知善知恶,写得多好。我们经常听到的教导说,做人要有良知啊。其实这句话的出处在这。那格物是啥?格的就是不好的思想,比如贪念、浮燥的欲望啊等等,通过修炼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