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100句精选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100句精选

admin 2023-03-19 03:35 心情说说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1、①黑格尔提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根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实性并不是任何一个事物具有的永远的属性,因为事物都是发展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样的事物必然会出现,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随着进程退役,它也必将失去这种现实性,从而变成不是现实、不再合力并最终走向消亡.

2、无论是那个马克思还是那个黑格尔,都是假的,前者被简化为后者,而后者则与自身的一部分相分离,那一部分恰恰为前者开辟了道路,那一部分是《大逻辑》。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4、黑格尔指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科学作为精神世界的王冠,是在前后相继中不断扩展的。它的开端不是在彻底抛弃过去中形成的,而是在继承中,丰富自身回归自身,形成全体。新精神在吸收各式各样的教养中,逐渐形成的新形态,就是我们整个新的世界。新世界作为全体,不是一蹴而就,直接出场的就是单纯的概念。这一个过程犹如我们在看到一棵粗壮叶茂的橡树前,其生长的开端只是一粒橡实,还不具有完整性和现实性。最开始出现的东西都是一个概貌,一个大致的形相,单纯的概念尽管不具有现实性,但也只有它才能勾勒普遍表象,明确生命轨迹。黑格尔说:“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明见,只有在概念的劳动中才能获得。”把概念与劳动相连结,可见它既不是日常谈话的松散结构,也不是抽象的僵硬形式。概念看起来是主观的、纯粹的思想表达,实际上它是劳动的,具有能动的生命力,可以自己生长,自己运动,把握现实的本质。

5、然而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是“站在近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只看到劳动的肯定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否定的方面,即没有把否定性的辩证法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身上去。他和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一样,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家。

6、   MarxistPhilosophyReview

7、(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42—43页。

8、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费希特、谢林。

9、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意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成是劳动的结果,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伟大思想,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对主奴关系的辩证论述上。黑格尔根据霍布斯的唯心史观,认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与人互相残杀,在残杀中,勇敢不怕死,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成了主人;甘心伺候人,养活主人的人成了奴隶。黑格尔认为,前者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后者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因此,主人发号施令,坐享其成;奴隶劳动,对物“加工改造”,创造财富供主人享受。然而奴隶创造财富,劳动也就造就了自己,因此奴隶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懂得活着不光是为了主人,也是为了自己。而主人是完全依赖奴隶生活,因此奴隶不但创造财富,支配财富,也进而支配主人。最后关系颠倒了过来,主人成了奴隶,奴隶成了主人。黑格尔的结论是:“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己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论述说明,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都要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因此马克思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他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10、历史目的论在黑格尔那里是以“历史理性”及其“理性的狡计”的形态表述的。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历史被看做客观上有终极目的的,历史中的理性才有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标准,历史也才有可能被视为有“规律”的,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程序而“发展”和“进步”。在黑格尔以前,历史不是被看做一大堆偶然事实的凑合,就是被看做按照自然规律而运行的自然过程。康德的历史目的论则只是人类从自己的道德立场出发对自然的一种“反思判断力”的设想,而不是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但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出发,使自己的历史观超出了他的所有的前辈。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6)黑格尔运用他的辩证逻辑于历史领域,可以说得心应手。因为如前所述,辩证逻辑本质上就是自由的逻辑、人文的逻辑,它正因此而能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但这种逻辑也正因为不是抽象的形式逻辑,所以它需要凭借对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巨大的历史感”,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什么是“巨大的历史感”?应当就是对历史中那种“内在联系”的直接体验,它就是我们用来评判历史的标准。但如果人内心没有对自由的追求,没有建立在自由感之上的正义感和希望,他也就不可能获得用来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所以,当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17)时,他已经拥有了对历史进行划分和评判的立足点。

11、哈耶克:凯恩斯是天才,但不是伟大的经济学家

12、他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其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在于,他的作为“绝对真理”的哲学体系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

13、马克思在多部著作中对黑格尔哲学提出了批判,但主要聚集于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具体地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论述。而后马克思看到仅是对法的批判是不够的,需要对其全部哲学进行批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II的“对笔记本II第XXXIX页的补充”一节中,马克思集中的提出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开篇指出,“对黑格尔整个辩证法的批判,特别是《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有关辩证法的叙述”,是适当的。其中《精神现象学》反复提及,成为马克思重点考察对象。马克思说,看黑格尔体系,看黑格尔辩证法,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马克思在批判现代德国的批判中指出:“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是缺乏认识的。”辩证法作为黑格尔哲学的一个环节,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缩影,马克思对此的批判,实则就是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也就是对《精神现象学》序言里那个思辨哲学的批判。

14、⑩(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163页。

15、(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0页。

16、思辨哲学并非黑格尔独创,在康德时期早已概括,主要指概念到概念,不掺杂任何经验东西的内部反思。但黑格尔的思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学说,他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以至于每当提及思辨一词,首先想到的便是黑格尔哲学。除了内部的反思,思辨更是一种运动,是概念的自身运动。思想放弃自我意识的固定性,放弃范畴的固定性,经存在论、本质论,达到概念论,自行能动的发展,精神的本性也就形成了。

17、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是否合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能否把马克思的批判作为评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唯一标准,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认识。在阿尔都塞看来,1844—1845年,是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断点,马克思从此摆脱理论的人道主义,走向科学主义。诺曼·莱文认为,尽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仍然具有继承性关系,马克思在其后的大量著作中仍然使用着黑格尔辩证运动的方法。伊恩·弗瑞色注解说,马克思可能没有看到过,但是他拥有的辩证法明显和黑格尔的相似,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罗伯特·法恩指出,黑格尔重视的是现代性的观念形式,马克思重视的是现代性的物质形式,把马克思与黑格尔放在一起阅读,可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马克思的批判评说不但马克思的批判使黑格尔思辨哲学不再神秘,抽象的思维走向具体的现实社会,是前所未及的进步。

18、 巴迪欧在文中对阿尔都塞的攻击,散发着那个年代法国激进青年浓郁的中二气息。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巴迪欧特别强调了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黑格尔,预示了一种新的唯物论立场的形而上学。

19、在今天,提出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了。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马克思本人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对这些说法,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作了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探讨,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一切都是有据可查,有案可稽。大体说来,人们公认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主要就是在辩证法方面,即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过来,使之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本文重提这一问题,不是要否定这一结论,而是要将它的真实意义阐明出来,去掉一些表面化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而是后人强加于他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内涵进行一番重新考察,这一考察势必涉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①。笔者在拙著《思辨的张力》中,已经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层结构和隐秘含义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揭示,此处不再赘述。本文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往人们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和改造方面比较多,而相对忽略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方面,即使谈到这个方面,也只限于一些外在的公式,而未能深入到实质的理解。

20、实现强国复兴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回眸历史,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到苏联解体后的“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再到近年来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唱衰和敌视中国的言论不断喧嚣。党的十一届三中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锐意进取,探索并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大量的事实一再否定了这些谬论,证明历史不会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其中国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改革创新是中国道路的动力源泉,是实现强国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是不断把中国道路推向前进的重要法宝。新时代坚定道路自信,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直面党和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其中国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之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国道路的发展凝聚蓬勃伟力。其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根本原则,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开辟中国道路,更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态度明确,毫不动摇。

21、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的文风。所谓文风,就是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作风,集中表现为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从本质的意义上说,文风是学风的具体体现。通常说来,文风有如下几种可能的情形: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浅显的思想,三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四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浅显的思想。第二种情形和第三种情形虽然并不理想但却可以理解,因为主要是能力的问题,第四种情况实质上是言之无物又故弄玄虚,因而是不能原谅的治学态度的问题。最值得赞赏的是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风的真实写照。有研究表明,自从投入工人运动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将运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工人阶级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因而他们的理论创作既注重严谨深刻,又注意深入浅出,尽量用朴实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之易于为工人阶级所掌握,成为他们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

22、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23、当我们看到以格鲁克斯曼(Glucksmann)为首的那些欢快的“新哲学家”企图为这一切画上完美的句号,那么我们就对上述必要的迫切性看得很清楚了。

24、如果说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必须回到原著,那么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更应如此。这是因为,毛泽东等中国经典作家的著作谈论的都是中国的问题,谈论的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事情,并且都是用中国的语言讨论问题,既没有时代的隔膜,也没有问题的隔阂,又没有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就此而言,学习他们的论著显然是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25、实事求是的另一种含义,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即认真、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风格。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堪为表率。阅读经典著作,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既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严谨的学者。这种伟大思想家和严谨学者的特质首先表现在他们的博学上。为了理论研究,他们博览群书,涉猎到当时众多的知识领域,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在论著中对古往今来的各种知识和文化作品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种伟大思想家和严谨学者的特质又表现在他们非凡的理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在所涉及到的许多领域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破天荒的贡献,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堪称人类社会历史认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26、根据哲学阵线上的情况所引发的具体要求,黑格尔哲学在历史上始终受到关注。在1949年解放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某种颇为“经典”的新黑格尔主义,其主要代表之一就是贺麟,其主要特征始终在于:对于辩证法的革命本质的恐惧;对于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强调;对于《逻辑学》的不感兴趣,以及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重视,亦或者,对于《逻辑学》的结构及其概念顺序的好奇成癖。1949年后,对于黑格尔的讨论范围渐渐地被确立为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使用问题;针对吧辩证法和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变成单纯“机械结合”关系的那些人,另一种观点得到强有力的肯定:黑格尔哲学的内部矛盾应该被理解为其保守的一面和其革命的一面之间的矛盾,其唯心主义体系和其“合理内核”(而不是他的整个辩证法)之间的矛盾。辩证法一分为二。另一个被中国人提出的问题在于:黑格尔为对立统一法则所制定的下场;他没有看到这一法则构成了辩证法的核心,并且把他的“否定之否定”这一法则变成塑造其体系结构的中心因素,将其体系的发展机械地禁锢到“正题-反题-合题“这一枷锁之中。

27、他指责说,他的这位来自施瓦本、信奉新教的强敌应该去读一读柏拉图的作品,柏拉图对于正确的哲学研究对象是不变、永恒而普遍的东西这一观点予以明确承认;而历史所关涉的则是过往的、短暂的及特定的东西—仅仅是风中的浮云而已。所有哲学的根本性真理都是那真实不虚的东西,在所有的时代都完全相同。滥用柏拉图关于“理念”的概念这样一些哲学沉思的不变而永恒的研究对象,将理念视为一种穿越时间的生成之物,是对柏拉图这一伟大概念的根本滥用。

28、例如,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欲望”就是指原始社会的思想意识。“主奴关系”是指奴隶制社会的意识。“苦恼的意识”是指封建中世纪的宗教意识。“高贵的意识”是指封建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意识。高贵与卑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就进到“分裂的意识”,“分裂的意识”是指反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黑格尔举狄德罗笔下的拉摩的侄儿为这种意识的代表。拉摩的侄儿是个极端矛盾的典型,是法国大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他身上浑成一体,然而黑格尔用辩证法的眼光指出,“恶的坏的东西正是善良的优秀的东西”。接着“分裂的意识”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黑格尔认为,这会导致“绝对自由与恐怖”,导致“最冷酷最平淡的死亡”。黑格尔褒扬“分裂的意识”,而贬损“启蒙运动”,这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精神状态的理论表述:一方面要求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又不能坚决革命,打碎旧世界。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这位哲学“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马克思语)。

29、马克思批判地指出,黑格尔“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思维的外化所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使得“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是成为这个隐蔽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象征”。由此看来,自然界、感性、人类历史、财富、国家权力、宗教等其他艺术形式似乎都成了思维的产物,思维可以外化一切,思维通过自我运动可以解释万物。但思维的外化只是抽象的形式,不具有现实性。事实上,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思维是人的思维,人是有生命、现实的、感性的存在物。一个感性的存在,也就是现实的存在,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是现实的存在物。

30、在学术泡沫盛行,学术失范趋于严重的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经典作家的学风和文风尤为必要。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学习经典作家的学风和文风,可以使学生养成“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即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可以使学生养成敬畏学术、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乃至为人做事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31、《小逻辑》一书是黑格尔哲学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黑格尔晚年渐趋成熟的哲学体系的形成。黑格尔对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的思想观点,如“绝对精神”以及辩证法思想,在这本书中达到最全面的阐述。

32、《小逻辑》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辩证法起过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也运用了《小逻辑》所阐明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33、    在黑格尔论断当中,存在即合理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引导我们用“事出有因”的角度去评判存在的事务。甚至因为事实的存在本身来赋予事实某种天然正确的“合法性”。

34、冷战结束后,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上,福山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福山看来,“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终结”是指人类所追求的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终止了,即终止于资本主义制度。福山对资本主义高度赞扬,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追求;世界经济发展的成就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模式才是走向现代化的单一模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自由民主将成为他国选择的最佳路径。可见,在福山那里,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最后形式。在“历史终结论”的渲染下,社会主义国家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被抹杀,比如,苏联军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浴血奋战,抗击穷凶极恶的法西斯侵略,并帮助东欧获得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目标,迎来了强起来的光明前景;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等。而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本质被掩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圈地运动、黑奴贸易、资本输出、殖民侵略等罪恶手段进行的资本积累却被美化成对自由民主和现代文明的追求。

35、    按照哲学逻辑来讲,怀疑是人的天性,新的知识和思想往往始于怀疑,终于实践(实践出真知)。

36、提供了人类探索更加美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37、二战之后,受到伊波利特(Hypolyte)翻译和论述的有力支持,这一片面形象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以萨特为代表的群众层面。“为他人的存在”这一悲观的理论(他人是地狱)从中汲取灵感。至于精神分析学这边,拉康本人(且不论他与超现实主义者的深交)在其早期作品中发现了建构想象性(l’Imaginaire)理论的方式:自恋和好斗都属于主奴关系的对称机制。

38、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39、(2)1972-1975:第二阶段最突出的事件是1970年8月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尤其是毛泽东关于学习中西哲学史和批判先验主义天才轮的指示。由此开始了批判林彪的第一阶段。从1973年开始,陆续出版了多部西方哲学史,其中对于黑格尔的介绍占用了很大的篇幅。张世英在1972年的新作《黑格尔的哲学》(在本书中我们译出其中一章)一方面能被用作工、农、兵、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明确地加入到与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斗争中,这些思想家为黑格尔保守的一面增添光彩,并对于历史进步的遗迹采取蒙昧主义的蔑视态度。

40、    然而,当我们刚开始思考一个不合理的事务时,“存在即合理”这句不容怀疑的格言就会跳出来,彻底打消掉我们怀疑的念头,并且将会仅有的一点独立思考,消灭在萌芽之中。

41、改革开放伊始,针对以往否定生产力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了一系列强调性的词语来说明这一道理,如“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认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2、“逻辑”一词最初衍生于古希腊的“逻各斯”,本意指构成语言和语法的形式。后来亚里士多德引申为对万物规律的把握,即一种与内容相分离的“抽象形式”。“形式”是最真实的内容,构成事物的本质。沿着这一思想,近代哲学也依然如此,学者的普遍接受进一步固化了“形式”学说。在经验论看来,逻辑是主观用于认识内容(对象)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在唯理论看来,逻辑关系就像数学关系一样具有客观必然性。“泛逻辑主义”在此基础上再次把逻辑变成机械的僵死形式。以形式为本质的逻辑,康德看出了弊端,改造成“先验逻辑”,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克服传统形式逻辑的主观外在性和客观抽象性,打破二元对立结构,提出了认识中的“二律背反”。在强调形式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赋予内容以重要意义。但他的逻辑思维形式具有先天性,他所看重的并不是感性对象,而是认识感性对象的先天能力,认识的客观内容是头脑中固有的。人经验到的感性内容,是根据先天的能力、范畴进行把握的。逻辑思维形式认识到的只是经验世界的“自在之物”,形成知识却不是事物的本质。逻辑学实际上不过就是思维形式结构和感性对象的结合。这样的扩展不过就是不变形的重复,外在地应用不同材料,获得一种表明上的差别。形式与内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统一。

43、通过对黑格尔《小逻辑》中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的总结的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和理解。黑格尔对以往哲学的精准归纳和合理划分为后世从事哲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大家所接受。

44、马克思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与不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45、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

46、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根本上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联系实际、关照生活,又要严谨缜密、晓之以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学理上的严谨和逻辑上的清晰,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学术崇敬感并心悦诚服,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有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学理支撑。

47、辩证运动在黑格尔这里是一个过程的基础,在此之上产生自身、延续自身,并把自身内在的逻辑环节推导出来,形成更深层次的自我。辩证运动不是直观,不是感性,也不类似于以往的数学证明,更多是陈述或描述。在陈述中以命题为其组成部分,推演、分析,揭示一个概念的真正含义。命题是辩证法的重要元素,辩证法和证明一样,都需要命题,总会有“是什么”的问题。但辩证法里的命题不像证明那样以形式逻辑的方式进行推论,不是简单空洞的形式,只要主词与宾词不互相矛盾就够了,至于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辩证运动的元素是纯粹概念,是有内涵、有主体内容的。主体内容不为其他东西做基础性的基奠,也不为其他内容附属,而是自己运动。逻辑地看,全面地看,命题既要在形式上说得通,也要在内容上富有意义。列宁说黑格尔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辩证法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思想自身的推理,不是形式化的论证,更不是对经验表象的刺激反应。主体内容或思想内容本身是辩证运动的真谛。

48、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40页。

4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衡量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的标准,指明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50、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严谨缜密,又要生动活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通过对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演变、发展过程的叙述和论证,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其中所包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对有关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产生更加鲜明和清晰的印象,加深他们的记忆和理解。

51、黑格尔哲学本身并不曾构成1949年以来在中国哲学阵线上引发过的反响的论争之但他却常常是某种特定研究和重审的对象。毛泽东除了多次指出列宁对于《逻辑学》的阅读,还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到过黑格尔:“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部分。”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批判斯大林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全盘否定,并强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便更好地战胜它的必要性,强调读“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的必要性。

52、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6页。

53、《小逻辑》主要包括“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四部分。黑格尔把“存在论”中的质、量、度作为论证的事实基础;把“概念论”中的绝对理念作为论证的最终结果,其基本思路就是探讨由这两者形成的思维(理念)和存在(现实)的关系问题。

54、读完《小逻辑》,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黑格尔的时代,但人好像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人。

55、由此也就引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第三个方面的继承,即对历史目的论和历史规律的论证。

56、方式:为落实学校新冠疫情防控相关要求,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上进行,会议号:864-117-058

57、                            1977年11月

58、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一开始就贯穿着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的刻意粉饰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歪曲否定,显然是在“虚无”当代具体的“正史”,也是直接体现其唯心史观的本质特性。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福山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是片面的、歪曲的,他只看到资本主义暂时的“辉煌”,而没有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历史发展规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提出过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他们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得出如下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共产主义是客观趋势。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事实证明,被福山所吹捧的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运行模式、对外政策等方面均暴露出弊端,这充分说明了“历史终结论”在客观现实面前表现出的主观臆想。“历史终结论”的实质是福山以唯心史观对资本主义的吹捧,资本主义的危机重重,最终使之陷入尴尬境地,又何来的历史终结呢?

59、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活生生的理论而非干瘪的条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性突出体现于经典著作之中。经典作家在其论著中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阐述,不是停留于单纯的逻辑推演和基于纯粹的理论构建,而是着眼于对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关照,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中提出理论、阐释理论、构建理论。因此,经典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和叙述往往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和拓展的演进过程,体现着逻辑和历史的统从而既具有逻辑的严密性,也具有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60、然而,黑格尔的哲学却是被叔本华视为腐坏的果实。它一无是处,只不过是对于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所作的“荒谬扩充”,康德在很久之前就对该论证表示过怀疑。如果黑格尔还记得他的康德,如果他仔细阅读过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那他就会认识到了,某个事物的定义与证明其存在的论证完全是两码事。尽管叔本华会同意黑格尔的理性是哲学能力的观点,但他将黑格尔的理性视为了失常的理性。对黑格尔而言,理性是调和那些有限、有尽、推定为互为矛盾概念的能力,而知性这种次哲学能力在遭遇这些概念的时候却会粉身碎骨、自取灭亡。理性自身便能思考真正哲学思想的那些无限、无尽与绝对的客体。知性在发现将其称作绝对“本体”就恰恰无异于说它是“虚无”一样空洞的抽象概念的时候,迷失了方向而停顿下来,但理性通过在“生成”的概念中认识到存有与虚无的真理这两者而调和解决了这一矛盾重重的难题:“在生成之中,与虚无同为一体的存有和与存有同为一体的虚无,都仅仅是逐渐消散的因素;它们存在又都不存在。”他继续写道,只有从想象的角度来说,“存有与虚无实则相同的命题才似乎如此的自相矛盾,以至于它或许是被当成了一个笑话。”黑格尔是这样断言的。叔本华觉得这比笑话更糟,并为其鼓吹者设想出了一个不同于哲学家座席的应居之所:“一种其根本主题是存有即为虚无”的哲学,实乃疯人院中才有的东西。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未加上“是以唯我论者为伴的”这句话。从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你可以得出任何一个你所满意的命题,叔本华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通过掩人耳目的主观愿望产生了作用。认为那种想法与存有同为一体又实则相同,是想要把一个正方形画成圆圈。

61、(1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62、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P4-8页

63、这段话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解读。按照流行的理解,辩证法所讲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对立统否定之否定)既是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也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套方法论,但无论如何,与“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似乎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者,“否定性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它与“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从黑格尔辩证法中所吸收的“合理内核”是否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否定性的辩证法”?

64、《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开端,其“序言”又是开端的开端。思辨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序言”中已有体现和表露,因此“序言”在整个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位置不容忽视。根据黑格尔“序言”中的论述,可知思辨哲学不同于以往旧哲学,不再是一个僵死的命题,它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思辨通过概念的自我运动、逻辑的运用、辩证的陈述,通达形式与内容的同从而思想内容获得了主体地位。思辨不再是纯形式的逻辑推理,内容的重生为新哲学的开启注入了新的活力。尽管如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是进行了全方面的批判,直指其思辨的抽象性、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以及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哲学为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但只有在掌握黑格尔思辨哲学内涵的真正意义上,才能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批判、理解黑格尔哲学。因此,掌握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合理内核,是认识黑格尔、认识马克思的必要基础。

65、黑格尔还忘记了一点: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康德都证实了时间本身是一种理念,只是一种支配现象世界的形式。叔本华从理论上进行了说明:“真正的历史哲学应当从所有事件中辨认出相同的东西,无论古今,还是东西;应当随处见到相同的人性,而无论其在种种特定环境、服饰以及风俗之中是如何的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此外,认为世界是具有某种合理性的整体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更为糟糕的是,将表象视为世界的自在之物乃是唯实论的原始形式;而最为糟糕的则是事物最终圆满收场,叔本华这样辩称道。这会因为宣称“事物最终终结于一个舒适、稳固又殷实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建制井然,正义昭彰,治安良好,各行各业均具实效”,而助长浅薄的乐观主义,并让情况变得更糟。那不仅是对国家功能的误解,而且也是对于所有那些牺牲在历史绞刑架上的人的背叛。

66、因此恩格斯指出,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必然会得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取代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所以黑格尔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67、本文将把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作为重点,以当前的思想意识重读《精神现象学》序言,力图通过一个明确限制在现象学的“序言”上的普遍阐释,将它的“思辨”凸显出来,把自己的解读与读者共享。“序言”不仅仅是《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序言,可以说,它是黑格尔对传统哲学的一个批判性的总结,也是对其全部哲学的一个概括,其开端是意识,过程是逻辑。它不仅阐发了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意义、体系框架,还指明了对未来哲学的期盼。黑格尔把“序言”本身称为“论科学的认识”,可见他的伟大愿望是促使哲学接近科学的形式,而科学的形式实际上就是哲学的形式,科学体系就是哲学体系,讲科学体系实际上就是讲哲学。黑格尔曾说:“如果有人想知道一条通往科学的康庄大道……哲学著作的序言和开头所提供是关系到一切方面的普遍的普遍原理……”

68、这一肃清工作在那个年代(1963-66年)曾有过积极的效应,它远远地得到以当时的教条形式与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中国人的支持。阿尔都塞令马克思主义重新获得某种严厉和斩钉截铁的态度,使它从主观主义的传统中脱离出来,并将它作为实证知识重新扶上台。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和黑格尔,由于其片面的形象,成为众矢之的,并由此受到提防:无论是阿尔都塞还是萨特都对《大逻辑》中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熟视无睹。以至于马克思,由于被调整到结构主义概念中,他在科学上有多受益,就在阶级历史性上有多大的损失。五十年代的黑格尔化马克思是一个思辨形象,但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六十年代的反黑格尔的马克思是一个学者,但注定只能被用于学术讨论会。或者,用哲学的话来集中体现这一非此即彼:黑格尔式的马克思属于唯心辩证法,反黑格尔的马克思属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69、概念作为科学和思想的要素,其实就是事情的内部真理,事情本身。它不是我们通常说讲到的抽象概念,也不是一个概念框架,而是一种能动的把握,一种抓取,一种统摄。在黑格尔看来,科学就是哲学,那么思辨哲学归根到底是属于概念的,通过概念找到入口,陈述真理,达到普遍明见。思辨让概念的含义自行展示,从自身生发出丰富的内容,让事情内部的真理替自己找到出口。真实的东西便会在自己的时代自我绽放。

70、经典著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理论或现实问题。以恩格斯对辩证的否定观即批判继承方法的运用为例。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在论述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方法时,提出了辩证否定的观点及批判继承的方法,并运用于分析黑格尔哲学。

71、张婷,哲学博士,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哲学研究。

72、柯华庆:论中国法学界的守正创新-中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73、    类似“存在就一定有道理”这样的伪哲学,看起来很高尚,“含金量”高,其实运用基本的、人们所熟知的事实判断取代价值判断,会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助长那些人们看来“不合理”的东西迅速“崛起”。这句话之所以被曲解,本质上因为用事实判断取代了价值判断。(所谓事实判断就是说这个事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主观性的是价值判断)这样以来,特别是从历史角度思考,例如为乱象辩护、正名时,洗白它们仅仅因为它“存在”就足够了。

74、这样,一个常被看作结构严密、体系完整的“精神现象学”,让许多黑格尔研究者对一些老问题产生了新思考:精神现象学能否作为“入门”的导论,能否被作为“知识的起源”?按其理念,一个绝对自我封闭的体系到底是否允许有一个“导论”,它在何种意义上可被视为一个“导论”?如果是,它又具有怎样的功能?精神现象学的“导论”又能否被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论?在整部著作写完后添加的“序言”,在何种意义上是对这部著作有效的,它只是本书的一个序,还是对全部哲学的一个概括?关于上述问题的考虑,对黑格尔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75、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解读为例。对社会主义本质解读,迄今已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生动有效的方式,便是基于原著的解读。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言简意赅的科学界定,既确立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亦即消灭私有制的价值取向,又提出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认识。就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而言,这一论断最突出的贡献,是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定位为社会主义本质之核心内容之这是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艰难探索做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对此前一个时期中在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关系上错误认识的拨乱反正。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可以从阅读经典著作入手。

76、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77、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78、现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通常是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生通过学习教科书中的原理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必要的,这是因为,从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比之于直接学习经典著作有一些有优点。众所周知,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往往具有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及特殊的语言特点,他们著作中的一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常常蕴含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之中,其中有些论述还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初学者一开始就从原著入手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困难。与原著不同,教科书中的原理是相关专家在梳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理论的分析、研究、整理和叙述,具有逻辑清晰以及条理化、体系化、通俗化的优点,既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因此,教科书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入门向导,是他们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阶梯,就此而言,从各种马克思主义原理入手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借助于第二手的参考资料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一定阶段中是必要的。

79、总之,基于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进一步解释黑格尔对“思辨”的认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掌握黑格尔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步骤。卢卡奇早就说过:“马克思分析批判的总是真正的黑格尔……从马克思的批判到现在,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一个世纪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恰恰只是对真实的黑格尔形象的歪曲。在这种歪曲面前,直到现在还没有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本人所作的相应的研究,未把真实的黑格尔挖掘出来和清理出来。”自卢卡奇1938年发表这段言论后,又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在不断地寻找真正的黑格尔,但是似乎还没有取得非常有意义的成就。究其原因,可能源于国内研究对“原版的”黑格尔不感兴趣,没有从其文本出发,基于内在于著作的方式进行深入的理解。所以,内在于著作研究黑格尔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80、以上所述表明,结合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81、这样一来,黑格尔这一命题中的辩证法思想,它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即否定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恩格斯并且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运用于认识领域和历史领域,论述了认识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82、黑格尔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创立一个包罗一切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思维第一次被看成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过程。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体系分成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中,理念(或精神)在自身范围内运动,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逐步升级,最后自我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自然没有独立意义,只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自然是被动无力的,精神是主动积极的,它必然要摆脱自然的桎梏,扬弃自身的异化,重新回到自身,作为自在自为的理念而出现,这就是精神,于是理念进入第三阶段,即“精神哲学”阶段。在这一阶段,理念也要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异化出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不是物质的自然,而是精神、文化世界,即法律、道德、国家。随后精神又扬弃自身的异化,返回自身,这就是绝对精神,即艺术、宗教、哲学。在哲学阶段,精神认识到了世界就是精神的表现,也就是它自身的表现,这样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就达到了同一。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因此这个同一是客体向主体同存在向思维同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的描述,从精神的低级阶段开始,按照“正--反--合三段式”(作者注:“正--反--合三段式”是黑格尔用来推演“绝对精神”发展的一套公式。“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逻辑”是正,第二阶段“自然”是反,第三阶段“精神”是合。“逻辑”中的第一段落“有”是正,第二段落“本质”是反,第三段落“概念”是合。“有论”中,“质”是正,“量”是反,“度”是合。黑格尔整个体系的各个大大小小部分都是按这套公式推演出来的),中间经过两次异化,两次扬弃,最后返回自身,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黑格尔把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称作“绝对知识”,从最低意识到绝对知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则是知识本身的内容,是绝对精神本身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序幕。

83、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但这已经是在青年卢卡奇之后,在科尔施(Korsch)之后),萨特以同样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尊奉为我们文化的不可逾越的地平线,并再次强行使它适应于一个与自身毫不相干的起始概念:我思的透明性。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是在共产党知识分子(他们满足于一种于勒•盖德(JulesGuesde)式的科学主义)的封闭圈子之外,在法国市场上唯一能找到的马克思,同时也是唯一的黑格尔。

84、(1)1956-1959:大跃进前的几个月,毛泽东多次呼吁大规模学习辩证法并掌握对于作为其内核的对立统一的运用。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一时期的前后,展开了第二场哲学大斗争,它所涉及的是思想和存在的同在这样的形势下,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张世英在1956年出版了《论黑格尔哲学》,接着在1959年又发表了名为《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的重要研究;后者试图以系统的方式阐述并普及“西方哲学史上最晦涩难读的著作之一”,并为了响应马列主义重要作者的只是而继续研究并批判《逻辑学》的根本观点。

85、科耶夫所探讨的仅仅是《精神现象学》中的黑格尔的哲学,它从自我意识之分裂这一唯心主义角度被理解,并被束缚于从感性直接上升到绝对知识的暗喻之中,而这一暗喻的核心在于主奴辩证法。这是因为与他者交锋的形式主义具有身处危险和死亡气氛中的诗意效果:这一黑格尔在马尔罗这样的革命浪漫主义者中,甚至于在超现实主义者中博取到了听众。巴塔耶(Bataille)和布勒东(Breton)都会承认科耶夫对他们的影响。

86、“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不是盲目崇拜,而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能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有力地否定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有利于旗帜鲜明地回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其实就是福山“历史终结论”在当下中国的具体体现,实质就是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此,必须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反击各种错误思潮,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其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于其是否具有感召力。对“历史终结论”的否定,有力消除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和诋毁,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中的吸引力。其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每次在遭遇诘难之后都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尽管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挫折使得马克思主义面临重大考验,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功实践,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87、叔本华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明确表示反对,他决绝地对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目的论观点进行了痛斥。这位一贯的长青论者,将“论历史”一文收进他主要著作第二版当中,似乎甚至一位长青论者都可能有所改变。这样一来,他帮忙埋葬了已被停放在殡仪馆的黑格尔历史循环论。

88、上述基于经典著作的叙述,既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别是其发展生产力要求认识的动态性,即这一认识所经历的曲折反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又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别是其发展生产力要求认识的层次性,即这一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一步比一步更加深入。这种基于经典著作的叙述显然比一般性的理论论证更加生动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8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从自身国情出发,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探索出来的,其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成功契合了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解决的是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其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提振信心、带来机遇。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背景下,中国始终打开国门搞建设,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着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开放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1年3月18日发布了《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更新版,报告表明,中国成为1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贡献者。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经验和借鉴。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一些国家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未能实现现代化,反而使国家和人民陷入困境之中。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并没有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老路,而是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框架,成功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驳斥了“现代化=西方化”的伪命题,为那些既想保持独立又想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前罗马尼亚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托马·伊万对此表示赞叹:“中国就像医生一样,为其他国家的治理带来药方。”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破解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

90、 今天在法国绝对有必要建立列宁1921年(并且是针对托洛茨基在工会运动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全心全意呼吁的东西:“一种由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友人所组成的社会”,并且他为这个社会规定了“鼓吹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重大的任务。

91、注:此文载《社会科学论坛》2022年第5期第5-13页。如果需要了解更多,欢迎查阅《社会科学论坛》杂志。

92、经典著作直接体现着经典作家的学风。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言以蔽之就是“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可以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即通常所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正如人们所指出的,这个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93、黑格尔哲学也被认定为当时官方哲学,第一个实现了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

94、我们知道,恩格斯曾把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归结为“保守的体系和革命的方法”的矛盾,而最终,由于这一矛盾,“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③。他也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归于其体系的中间环节。他说:“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顶峰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④这与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只是在有关“人的思维和行动”方面表现出来,即表现了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自发性、能动性和历史性,它没有终点,而是不断地超出自身、否定自身。而作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统一的“劳动”恰恰就具有这种性质,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⑤不过,尽管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体系,但不能说他完全抛弃了黑格尔的“积极的(肯定性的)辩证法”,而是将这一环节降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自身的一个必要环节,一个临时的调解性的环节,而不再是一切辩证进展的最终归宿。所以,否定性的辩证法不是消散为虚无,而是在自身的否定性中看出了肯定的、积极的意义而已,它由此才能够产生出积极的成果;但决不可能是“最终成果”。肯定的环节永远不能阻挡否定性的环节继续向前突进的力量和倾向,而只能帮助它凝聚起自己的这种力量。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95、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布阿吉尔贝尔、西斯蒙第。

96、主讲人简介:万小龙,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技的哲学、逻辑与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马克思主义工程“科学技术哲学”首席专家,发表过多篇C刊及以上论文,先后承担过本硕博课程20门。

9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加强经典著作教育,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融入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要求和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直接阅读经典著作。为此,可以采取老师导读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讨论,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理解经典著作的能力,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经典著作修养,要结合教学内容比较系统地深入研读经典著作,做到既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文本依据以及了解这些文本的当代价值,又能运用经典作家的论述解读并回答学生关注的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对经典作家思想的解读,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          

98、经典著作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从根源上说,既继承了人类以往的优秀思想成果,又源于经典作家所处时代的实践和生活,但从存在方式上看,其最初始的存在方式,便是经典作家的论著,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之所在。正是因为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源头和文本依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学理基础,包含着未被后人加工过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有效的途径:可以直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价值取向,也有助于辨析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

99、黑格尔(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这样,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