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说说 > 心情说说 > 卡夫卡城堡37句精选

卡夫卡城堡37句精选

admin 2023-03-14 08:28 心情说说

卡夫卡城堡

1、城堡是神的恩典的象征,是神驾驭人的命运的象征。

2、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今天民图君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他的代表作《城堡》。

3、记得一部日本伪纪录片电视剧《山田孝之的东京都北区赤羽》里面老头说的一番话:

4、草木被雪水冲刷后的味道特别好闻,闻惯了会上瘾。

5、但在小说的结尾,莫言本身也从书信中走了出来,来到了李一斗小说中的酒国,且莫言来到酒国之后的经历似乎又与丁钩儿在罗山煤矿厂的经历又惊人的相似,都一样的觥筹交错、一样的酒酣耳热、一样的不醉不归,以至让现实中的莫言都有了恋爱般的感觉,基于这一点,让人感觉到小说是将荒诞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的对接或隐喻,只怕这也是作者的另一番苦心所在。

6、卡夫卡的作品尤为如此,因此不如欣然接受他的种种规则,由外而内地走近他的戏剧,由表及里地理解他的小说。

7、卡夫卡的《城堡》写得云山雾罩,扑朔迷离,更像是一次离奇的梦游。(卡夫卡城堡)。

8、在《城堡》中,卡夫卡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次绝望的挣扎,由此揭示世界的荒诞、异己和冷漠。

9、  每个人心中的恶魔在把夜啃垮,无所谓好坏,这就是生活。早在二十世纪初,卡夫卡就惊恐地发现,在社会柔和的外表下,掩藏着人性的不真实。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他对未知世界的窥探,也来自于他敏锐的洞察力。卡夫卡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喊。他的尖叫振聋发聩,穿越一个世纪的长度,至今在我们耳边萦绕。他的预言犹如一个强大的结界包围着我们,尽管没有结局,却仍然无法挣脱。(卡夫卡城堡)。

10、长篇小说《城堡》写于1922年,讲述了土地测量员K.应城堡之聘,在雪夜来到城堡下面的村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他怎么努力,也无法进入这个神秘莫测的城堡。城堡主人拥有一套庞大的官僚机构,就连小小的村长办公室里,各种文件档案也堆积如山;城堡的办事人员都是些鬼混似的人物,他们整天来回奔跑,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效率极差,所有部门都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城堡主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可是谁也没见过他,然而他的影子、他的密探却无处不在,控制之严,简直匪夷所思,土地测量员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掌控之中。土地测量员直至去世也没有能够踏进城堡一步。

11、从读者方面来说,有人评价说丁钩儿的形象就是卡夫卡小说《城堡》里的调查员E的形象,罗山煤矿厂就如同那一座城堡,而《酒国》最后的结局与《城堡》一书的结局也似有相近。

12、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13、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14、因此,《城堡》以其占到小说一半以上篇幅的“长篇对话”,形成了对于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的挑战。这种独特的对话结构方式给我们打开了无限“隐喻”的空间,使得我们对于小说的线性结构形式的假想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对话也不再是传统小说所假设的消晰、连贯、统一的形式,而是在悖谬和相互矛盾中跟随K完成对“城堡”的立体的建构。

15、学术委员会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最高学术指导机构,其职责主要是组织指导全院开展管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管理咨询活动。

16、卡夫卡是一个揭露旧世界的天才,他用荒诞、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写出梦魇般的世界。就如同布雷希特称卡夫卡是“一位先知式的作家”,他对人的痛苦和普遍异化的揭露鞭辟入里。卡夫卡在谜一样的难解的隐喻中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无限伸长的梦境空间,就如同K在城堡所笼罩的大网下所表现出来的无法解脱的生存困境。他的叙事文本在整体上采用隐喻,以梦魇般的幻象和现实世界的相似性,编织成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城堡”,令我们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和人的普遍异化。

17、尽管意识到了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的丧失(在他家乡教堂的塔楼中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但土地测量员却从未放弃通过城堡在村子里获得居住权的希望,也从未放弃到达城堡,并为城堡所接受,亦即重新获得超验的希望。

18、城堡成为一种象征:不同生存处境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比如农民工有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联想?大学毕业生有没有进入公务员圈子的联想?

19、这一切是个人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原因,只怕是不言而喻了,所以从这点来说这本小说绝对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对于这一点,作者曾经在他的《用耳朵阅读》一书中也有提到。

20、这里的“城堡”不是普通意义认知的那种可视的城堡。它其实没有可视的城墙,也没有可视的宫殿,甚至没有可视的城门。但是,它的确就在那里,一动不动,你能看得到它,但是却永远走不进去,无路可走,只能仰望。

21、被吓坏的父母揉捏他,妹妹躲避他,可怜的格里高尔只能独自在房间里爬来爬去,孤独、感伤、自责,没有经济来源,他的父母再也没法享受生活,妹妹也不能继续追逐音乐梦想……最终格里高尔还是在苦闷中解脱了、离世了;

22、我说,看过,主角是终究没有融入新环境才回归曾经抛弃的森林;

23、《城堡》自始至终充斥着悲观情绪,形成这种情感的原因很多,当然离不开作者的出身背景。种族情感的缺失、民族情感的缺失、家庭情感的缺失、社会人与人情感的缺失,从卡夫卡的人生经历看,他几乎在种族、国家、民族、家庭、社会、亲情、爱情、友情等各方面全部缺失,引发出身危机、种族危机、民族危机、情感危机,《城堡》则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缺失。卡夫卡借各种意象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他说:“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卡夫卡所追求的终极状态,早已将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情感、关系全部虚拟化。表面上隐藏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极端不信任,对真实社会的敏感和逃避。实际上卡夫卡找到了和世界上每个人沟通的方式,那就是文学。“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卡夫卡只是走在了前面。

24、大道至简,卡夫卡的《城堡》既然如此深不可测、难以捉摸,我们不妨跳出来看。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是意识的产物,表达内心情感与心灵世界是文学作品的使命。文学作品无非是想建立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沟通联系。卡夫卡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呢?当然是为了表达和沟通。人是环境的产物,或是倾诉、控诉,或是担心、担忧,抑或是追求与梦想,所要表达的动机和源头不可能突破自身的经历。不可否认,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试图建立更广泛的沟通和联系,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共鸣。

25、我不能为你背负它,但我能背负你,连它一起。

26、这里的关键是“城堡”并不具有具体意义与现实意义,“任何想得到结论或解开谜底的企图必将归于徒然”,而在于作者寄予的“普适的追求”。文中的悲剧氛围则是由卡夫卡自身的境遇赋予的。一方面,他的经历和个性注定了这种悲观情绪,“最后剩下的就只是对于不可索解的、荒诞无稽的生活的恐惧情绪”;另一方面,他对文学的酷爱和理想化,驱使他追求完美的文学“普适真理”,就产生了《城堡》的文学格调。而作品的无结果则是预示了他对自己的前途、对未来的茫然和不确定,利用普适情怀,成功预言了整个人类都无法逃脱的结局。同时,意识深处也无法放弃进入城堡,经过努力,实现最初的梦想也不得而知,可能目前看不到结果,未来有可能会实现呢,心理上存在着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不忍放弃。以上矛盾的思想时时刻刻纠结着,也是K永不放弃追寻的动力源泉,何尝不是卡夫卡的内心所想?既然如此纠结,索性放弃结局。而这样的结局,又正验证了人类的最终命运。作者看清了最后的结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怎样的成功都只能是不起眼的一瞬,长久的未来还是由各种不确定的多座未知城堡组成。

27、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

28、你们客房女侍在钥匙孔里偷看惯了,因此就会有那种思想方法,从你们确实看到的一点小事便对全局作出(自以为)绝妙而错误的结论。

29、|汉斯·昆(HansKüng,1928年3月19日-2021年4月6日),译名一作孔汉思,瑞士天主教神父、神学家、伦理学家、汉学家和作家。

30、与作家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以及主人公难以解释的离奇经历产生共鸣的现象,也被现代人形容为“Kafkaesque”(卡夫卡式的)。

31、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32、结合了边缘人种学和多媒体艺术的卡夫卡国,以人种学描述,视觉表达,和行为表演来进行旅行探索。

33、在这部小说出版后,各界对于这部小说评论不作者本人则对《酒国》这本书评价颇高,这也可以在作者的另一本《用耳朵阅读》一书中看到。尤其是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报道,其现实部分的描写直指当下社会,对于这一点,作者甚至还暗讽评论方有叶公好龙之嫌。

34、张晓明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产学研交流合作促进分会理事。

35、卡夫卡的《城堡》,正是以其平静稳重而彻底的绝望成为这一表现的具体实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绝望而又绝妙的悖论。陷入城堡这样一个未知的荒诞世界,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徒劳的,永远也达不到任何的目的,这不仅反映了个人与理想的疏远,也搁置了意义,并把对意义的追问变得遥无踪迹。

36、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说说分类
说说列表